我是一个17岁女孩干什么够我妈快被我气死了怎么办?

如题所述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青春的美就像黎明的太阳,清晨的露水,充满朝气又迷人美丽。

但是对于家长而言,青春期是最让家长感到头痛的阶段。他们既不主动和父母沟通,也不愿意听大人的话,不少父母都为此头疼抓狂。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作者关承华老师认为:

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围、亲子关系,都对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铺垫,或埋下了不良的隐患。例如:一贯强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妈妈,往往换来的是青春期孩子的过激反抗;过分溺爱,从小百依百顺,当孩子的青春期行为超出底线时,家长已经无能为力;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借口,漠视甚至放纵孩子,导致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大门对你关闭,危险就将来临。理智的家庭教育,平等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走过青春期的重要保证。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互信的关系,无话不谈?今天,博沃思家庭教育专家给你四条“黄金法则”。

01

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正常”?

家有青春期熊孩子,父母聚在一处难免吐槽熊孩子们令人抓狂的行为:

放学回家,直接进自己的房间,把门一关,不到吃饭时间不出来,而且吃完饭扔下碗筷又回房间;和父母一起去探亲访友得威逼利诱,好不容易出场还可能一脸不耐烦的倒霉相;跟TA的对话,要么得到的是“嗯”“还行”“没啥”“老样子”这类漫不经心的应付,要么是吃了枪药似的对抗,要么是任你苦口婆心声泪俱下TA只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你说东,TA说西;你说早睡,TA要晚起;你说好好学习,TA说玩会儿游戏……

在与青春期熊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最常问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熊孩子究竟正不正常?

心理学家带来的好消息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正常”。

青春期孩子自身正在经历一场从生理到心智的打怪升级,这场战役之艰苦,称之为人生最具挑战的战役也不为过。专心应对这场战役的孩子,每一个都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表现。

因此,一个青春期孩子最正常的表现就是“不正常”。他们令父母抓狂的程度大同小异。也许你觉得自己家的熊孩子特别难缠,其实邻居家那个在你看来 “正常”的阳光大男孩可能刚把他爹妈气吐血。

02

青春期孩子渴望独立,脱离父母

博沃思家庭教育专家总结了青春期孩子的几大特点:

1、自我意识的觉醒

青春期孩子特别关注自我,容易陷于自我的小世界,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如此与众不同,很难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于,身体和心智的成长速度太快,他们时常连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怎么会突然兴高采烈突然又没精打采。而父母则认为孩子过于自私和自我为中心,喜怒无常。

2、与父母的距离感

青春期孩子急于与“老东西们”划清界限,一方面,他们格外重视个人私密空间,要与父母保持物理距离;另一方面,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要与父母保持心理距离。而父母却因此感觉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而担心焦虑。

3、渴望同伴交往

青春期孩子会渴望参与到社会中去,他们更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获得同伴友谊。

同伴交往带来的坏处是:跟有较多冒险行为的同龄人交往或者完全排斥成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知识与理性,导致风险增加。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和孩子们之间无话不谈,他们甚至会密谋一些事情,但是他们缺少约束和理性考虑。

《小欢喜》中有一个情节是官二代的季洋洋和父亲闹别扭离家出走,住在了酒店。在和方一凡的聊天中提到了聚会,结果两人一拍而合还拉来了三个学霸磊磊、英子和黄芷陶。五个人还在酒店中喝起酒来。

4、寻求新事物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回路中寻求回报的驱动力会增加,由此,他们积极尝试新事物,主动地参与到生活中去。这个改变带来的好处是青少年对改变具有开放的态度,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新奇事物的探索,会让他们非常想要创造新的做事方法,具有冒险精神。

坏处是寻求刺激和冒险,会使青少年低估危险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伤害,他们会冲动的,把一个想法付诸行动,而不是先停下来考虑后果。

5、情绪强度增高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情绪化,本身强烈的情绪会让生活充满活力和驱动力,让人激情洋溢,对一切都充满兴趣,这也是青春期孩子对什么都好奇的原动力。但是青春期孩子的生活可能被强烈的情绪支配,导致他们冲动、情绪化,有时会做出极端有害的行为。

就像生活中,很多孩子跟父母沟通时,一点不对的地方,不是和父母大吵大闹就是离家出走,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和父母争吵,一气之下选择了跳楼自杀。

6、希望与众不同

青春期孩子的概念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增强,使他们开始质疑现状,用打破陈规的方法来应对问题,形成新观念,他们希望成为创新者,渴望与众不同。

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头脑能够有意识的控制新的思维方式,想象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知道这是在富有创有创意的探索各种各样的经历,那么成年期感受到的千篇一律的乏味感,便会减少到最少,继而产生“平凡便是非凡”的感受,生活不再那么无聊。

但这也容易产生同一性危机。青春期是一个追求群体认可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与众不同,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同伴的压力,缺乏方向和目标。

03

和青春期孩子友好相处的四条法宝

1、倾听他的感受

如果孩子日夜兼程赶期末的大作业和准备期末考试,有一天扛不住了抱怨说:事情太多了,实在忙不过来,要死了。

这时,如果父母马上体贴而自以为委婉地献上自己十余年在工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的时间管理经验,结果,多半换来的是一声长嚎:妈妈!!!我不需要你给我出主意,我只是想要你倾听我的感受!

父母作为有人生经验的一方,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急于给建议、解决实际问题,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而青春期孩子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最关键的是这些问题使他们感觉不舒服、不开心、不痛快,如果能帮他们跨越这个情绪,他们自己就可以找到办法去解决那些问题。

除了急于给建议,父母常犯的沟通错误还有:给孩子贴标签、死板生硬、急于评价孩子的对错。

一出口,要么把孩子的话题封死了,要么,把沟通引向争执。父母要学会使用开放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知道自己无论说什么,都能得到父母的认真对待和倾听时,自然也就不会拒绝沟通了。

2、勇于示弱

与过去几千年的家长相比,21世纪的父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生经验的颠覆感。

在我们青春期时,90%以上的信息、技能只能通过家庭和学校获得,家长老师的话跟圣旨等同,生活的小天地不过方圆三、五公里。

而现在的孩子,知道天涯海角发生的事,对很多政治观点、国内外大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当父母抱怨他们天天宅在家里不出去结交朋友时,他们会说,他们的朋友都在网上,而且遍布全国,不但陪他玩游戏,还陪他写作业、聊天。

如今17岁的孩子不仅远远超越了17岁的我们,甚至在很多方面也超越了现在的我们。所以青春期的家长可以时常和孩子说:妈妈的一部分人生经验好像已经过时了呢,看样子以后要指望着你来指导妈妈了。

这并不是口头的谦虚或敷衍,而是由衷的感叹。

中国文化中最坑娃的观念就是“父母为大”“父母全能”“父母永远是对的”。这个观念,在造成亲子冲突的原因中大抵可以排第一。

父母放下架子,坦承自己的无知和弱点,并主动向孩子请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可,既有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从根本上打开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3、避免唠叨,及时认错

父母难免管不住会唠叨,越唠叨,孩子的脖子越拧越歪、白眼仁越翻越大、一侧的嘴角离耳根子越来越近……

说实话,看他们那德性,心里火苗子绝对要噌噌往上窜,但还是最好闭嘴煞车,再对孩子说:妈妈刚才没忍住,又唠叨了,对不起。

所有的育儿专家都告诫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别唠叨!但我们敢说,没有哪个父母没犯过这个毛病。实际上,一个正常的、平凡的父母,必然犯过育儿专家警告过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犯错误的父母,那是妖孽。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认账,在孩子面前死撑着。青春期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对父母的崇拜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凡是父母赞成的孩子都反对,凡是父母反对的孩子都赞成。父母犯错却不承认,换来的不是父母的权威,而只能是孩子的嫌弃。

4、日常陪伴,求助专家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和言语上的冲突,并不是自己的内心不爱家长,而其实是对家长的期待变得更高。

这一次次的冲突就像是对家长的检验,他们期望家长可以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共情能力。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冲动情绪就选择于孩子保持距离,而是要给予更多的关爱陪伴。

家长要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至少让孩子这认为,否则他不会和你倾诉,只能和你对着干!

如果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这个技术活交给专业人士,家庭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

有些家长在认识方面是有误区的,可以花大价钱去给孩子补课,却舍不得花钱去做心理疏导。其实,孩子在青春期真的需要心理疏导,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倾听心声和烦恼的朋友,如果能够给出可行的意见就最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0
亲啊,你做了什么事,能把你妈气成这样,太淘气了吧!没犯法吧,跟她保证以后改,不再气她了,亲妈还能怎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