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说的五时三刻是几点?11点44分还是1点44分,1个时辰2小时再加上刻该怎么算?

如题所述

首先纠正一下:“五时三刻”应该写作“午时三刻”。古人纪时,现在的每两小时一个时辰,一天24小时就是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都用60个干支符号(俗称“六十花甲子”)进行记述。其中,它们的地支字符每天12个时辰是固定的,而天干字符则是10个小时一循环,5天轮回(完全重复)一次。所以,说一天的某个时辰,一般不说它的天干字符,而只说它的地支字符。“午时”,是现在时间每天白天11时至13时的时间区间。

另外,为了精确表示比“时辰”更为具体的时间,古人又把每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个“时刻”(或简单地说成一个字“刻”),两个小时(120分钟)被8除,每个“时刻”就是15分钟的时间长度。

这样的话,“午时三刻”究竟是现在说法的什么时间,也就容易推算出来了:上午11点30分至11点45分这个时间区间,都应该叫做“午时三刻”。

楼上“zhxr63”的回答虽然也有道理,很客观,但是,既然“时刻”的概念跟着“时辰”走,那么,“时辰”和“时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严格计算起来,一天的一百个时刻中,就要有那么几个时刻区间正好跨在了时辰交界的两边,这样,就要出现大小时间表示单位统一不起来,不能同步使用的矛盾。所以,我觉得还是“一时分八刻”的说法虽然模糊一些,但更容易让人接受。或许这也是古人时间计量和表示的一个矛盾吧,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