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如题所述

大学章句序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一、原文

1、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第二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第三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二、翻译

1、第一段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第二段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3、第三段翻译: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三、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冒。“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作品赏析及创作背景

一、作品赏析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二、创作背景

《大学之道》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