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关于鸡肋的故事,它究竟讲的是什么事件?

“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曹操与 åˆ˜å¤‡å¯¹åž’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 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 主簿 æ¨ä¿®é‚£é‡Œï¼Œè¿™å®¶ä¼™è‡ªä½œèªæ˜Žï¼Œæ€‚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此为出自于《三国演义》。


大凡读过《 ä¸‰å›½æ¼”义》的人们,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 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成为丞相曹操重臣。


在发生了阔门、一合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杨修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详实生动,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

杨修,做为 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 中国古代 典型人物。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9
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杨修自做聪明被曹操杀了。这句话意思是鸡肋,吃吃没有味道,但是丢掉也可惜。
第2个回答  2023-05-21
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曰:“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第3个回答  2019-09-08
讲的是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对峙,曹操在考虑进退选择的时候看着自己桌子上的鸡肋,无意识的说了出来,而杨修对此自作聪明以为曹操要退兵,就大肆宣扬,最后被曹操以蛊惑军心杀了。
第4个回答  2019-09-11
这个鸡肋的故事是关于曹操的,他把杨修比作鸡肋,而且杨修也为自己所说付出了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