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音的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带音的成语有余音绕梁、靡靡之音、音容宛在、音容笑貌、弦外之音。
1、余音绕梁,读音是yú yīn rào liáng,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译文: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2、靡靡之音,读音mǐ mǐ zhī yīn,汉语成语,指颓废、柔弱的乐曲,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
出自《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
译文:这是师延所作,是靡靡之音啊。
3、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出自唐·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译文:派遣使者祭祀酒具,各种酸搅拌肠,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哪天而忘记。
4、音容笑貌指故人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出自《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译文:怎么能以人的言语和神态判断他是否谦恭勤俭呢?
5、弦外之音是一个成语,读音是xián wài zhī yīn,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自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译文:弦外之意,空响的声音,不知道从哪里而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1
『包含有“音”字的成语』

“音”字开头的成语:(共5则) [y] 音容如在 音容宛在 音容笑貌 音问两绝 音信杳无 

第二个字是“音”的成语:(共18则) [b] 八音迭奏 八音遏密 [d]德音莫违 大音希声 [g] 亢音高唱 [l] 聆音察理 纶音佛语 鸾音鹤信 [q] 清音幽韵 [s] 声音笑貌 [t] 同音共律 [w] 五音六律 [x] 哓音瘏口 [y] 养音九皋 遗音余韵 咬音咂字 [z] 足音空谷 足音跫然 

第三个字是“音”的成语:(共6则) [l] 陇头音信 [m] 渺无音信 渺无音讯 [y] 杳无音耗 杳无音信 杳无音讯 

“音”字结尾的成语:(共26则) [b] 北鄙之音 [e] 遏密八音 [j] 金口玉音 [k] 空谷足音 [l] 鹿死不择音 [m] 靡靡之音 [n] 袅袅余音 [p] 泮林革音 [q]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跫然足音 [r] 绕梁之音 [s] 桑间之音 笙磬同音 水月观音 [t] 瘏口哓音 [w] 亡国之音 [x] 弦外有音 弦外之音 [y]一槌定音 一锤定音 一口同音 异口同音 [z] 正声雅音 正始之音 郑卫之音 众啄同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01
八音迭奏
【释义】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出处】《晋书·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德音莫违
【释义】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空谷足音
【近义】稀世之珍、千载难逢、凤毛麟角
【反义】多如牛毛、门庭若市、比比皆是
【释义】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用例】幸~,得见君子,机缘难再,千载一时,故忍耻相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鹿死不择音
【释义】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纶音佛语
【释义】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靡靡之音
【近义】亡国之音
【反义】钧天广乐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用例】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闻一多《时代的歌手》)
清音幽韵
【释义】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出处】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跫然足音
【释义】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用例】忽闻空中有人言曰:“劳君枉驾,可谓~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相公》)
声音笑貌
【释义】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出处】《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用例】局中诸公,性情心术,~,一一如绘。(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四)
笙磬同音
【释义】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出处】《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亡国之音
【近义】靡靡之音
【释义】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用例】卿勿为~,使人悒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
五音六律
【释义】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出处】《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弦外之音
【近义】言外之意
【释义】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用例】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杳无音信
【近义】杳无消息
【反义】指日可待
【释义】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出处】宋·黄孝迈《咏水仙》词:“惊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用例】孔明一去东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一锤定音
【释义】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异口同音
【释义】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音容宛在
【释义】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音容笑貌
【释义】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
余音缭绕
【近义】余音绕梁
【释义】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余音袅袅
【释义】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余音绕梁
【近义】绕梁三日、莺舌百啭、如闻天籁
【反义】不堪入耳
【释义】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用例】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梁实秋《听戏》)
郑卫之音
【释义】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足音跫然
【释义】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