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公开课教案设计

如题所述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四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验证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物及生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学生对土壤中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一般只停留在活的生物体层面,对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学生是不了解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动物和人类不断在改变土壤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和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用沉积实验研究土壤成分,感知土壤不同颗粒大小的沉积顺序。
【器材准备】

分组材料:为学生准备新鲜的土壤、干燥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烧杯(装有清水)、一根筷子、放大镜、小木棒、纱布、实验单等。

演示材料:新鲜土壤、水、课件,事先做好的沉积实验、酒精灯、干土块、筛子、纱布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聚焦话题

1.引导:岩石在自然界中会发生风化现象,岩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出示课件) 2. 提问:岩石不断风化,变小,又会变成什么?

二、 实验探究,寻找土壤中的成份

引导:能在土壤中找到岩石的微粒吗?除此之外,你觉得在土壤中还有什么物质呢?一起来找一找。(板书课题)

(一) 观察新鲜土壤,寻找土壤中生物、水、空气 实验一:观察土壤中生物及残 体

1.引导:仔细观察土壤,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贴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 3.全班交流

讨论1:土壤中有生物 及残体

讨论2:生物及残体死亡或他们的排泄物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变成腐殖质。 播放微视频(加热土壤),了解腐殖质

讨论3:玻璃片上的小水珠是哪里来的?(土壤中有水) 实验二:观察土壤中的空气并完成“沉积实验”的搅拌与静置 1.提问:土壤中有空气吗?怎么证明?
2.师生交流。

3.小组活动1:学生将块状土壤放 入水杯中,观察气泡。

4.小组活动2:学生将新鲜土壤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放在抽屉里静置。(教师提供筷子)

(二)观察“干”土壤,分析土壤中的颗粒

1.出示干土壤,引导:这是一堆干土壤,水分很少。老师已经清除里面的生物及残体了。

课件:岩石→碎石→小石子、沙→? 你们能想办法给这堆土壤分分类吗?

2.分组实验(提供小组活动材料:孔的粗细不同的筛子,纱布,尺子,放大镜等 ) 3.交流研讨:你是怎么给土壤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4.教师讲解:根据土壤微粒的粗细,一般可以把土壤分成四种:沙砾、沙、粉沙、黏土(出示课件)

5.小组拿出“沉积实验”中的杯子。引导:从杯子的上面和侧面观察土壤,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沙砾、沙、粉砂、黏土分别在哪一层中,分析原因。 (出示课件)

6.教师出示静置一天的“沉积土壤”,提问:水变清澈透明了,是什么原因? 三、 总结提升,回归主题

提问:现在能总结一下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吗? 讨论: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起到怎样的作用。

师生总结:土壤也给生物和人类带来很大的作用。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土壤。 学生观看视频。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水分、空气 沙砾、沙、粉砂、黏土 腐殖质、盐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

【作业辅导】 

填空题

    土壤是由_小石子____、_沙_、_黏土 _、空气__、_水__、_腐殖质_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从大到小分别是_沙砾____、__沙___、_粉沙__和_黏土_。

3. 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__空气___。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