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有两个: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即建设方
案的具体内容,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项目建成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损害,防止这
些影响和损害的对策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扩展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法》将于2003年起正式实施,国家环保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
时称,该法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程序加以规
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老百姓有权利对建设项目的环
境问题发言,从而保证了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和参与权。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吸收公众参与对专项规划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是在规划草案
报送审批之前,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如召开座谈会、个别了解情况、书面征求
意见等,全面了解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真实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编制机关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
的意见,并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广义指对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包括建设项目、资源开发、区域开发、政策、立法、法规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狭义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在兴建前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特别是运营和生产阶段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项目选址、设计及建成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扩展资料:
技术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重点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开始前,体现出环境影响评价的预防功能。决策后或开发建设活动开始,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和持续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还在延续,不断验证其评价结论,并反馈给决策者和开发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其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为体现实施环评的这种作用,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实施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理念,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科学、公正和实用,并应遵循以下基本技术原则:
1.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的特点相结合;
2.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
3.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
4.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
5.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6.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
7.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
8.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
9.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10.正确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11.选择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
12.环境敏感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环境影响最小化;
13.替代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可行。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1.评价区域环境特征调查;
2.项目工程分析、排污分析;
3.评价区域主要污染源调查及评价;
4.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 土壤、声、生态);
5.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生态);
6.环境风险评价(大气、地表水);
7.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评价;
8.项目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9.环境损益分析;
10.公众参与;(本项目是否需要,需进一步确认)
11.环境管理及监测规划;
12.报告书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