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宗派是哪些?

如题所述

华严宗——贤首国师
禅宗——达摩大师
密教——善无畏大师
唯识宗——玄奘大师
三论宗——吉藏大师
天台宗——智者大师
南山律宗——道宣律师
净土宗——慧远大师

为别简介:

庐山慧远(334~416)
自幼博通六经、老庄之学,二十一岁,听道安讲《般若经》,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礼道安出家。二十四岁代师宣讲《涅槃经》,由於义理深奥,遂引用老庄思想,使听讲者晓然於心,自此道安特准他不废俗书。栖止庐山三十馀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文人高士群起皈依,王侯士宦肃然敬仰。桓玄下令沙门应礼敬王者,师著《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论佛法之前沙门与帝王平等。创立白莲社,专以净土念佛为修行法门,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达摩祖师(?~535)
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南朝时,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虔诚礼请师至金陵。师与武帝对答,语不相契,知弘法机缘尚未成熟,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其意,称为壁观婆罗门。九年之後,达摩终於等到相契之人慧可,因此付予衣法和四卷《楞伽经》。传法时,师说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此後禅门法脉代代相传,师因此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

天台智者(538~597)
七岁能背诵〈普门品〉,十八岁出家,法号智顗。二十三岁参谒慧思,一日,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豁然开悟。後师至金陵,於瓦官寺弘传禅法。三十八岁,入天台山。後应陈後主之请再入金陵,於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隋开皇十一年,师五十四岁,应晋王杨广之请,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敕赐「智者」之号。师提出五时八教教判,著述建立天台宗行解的规范,力倡止观相成、教相与观心并行,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之偏颇,形成天台宗教观双美的特点。

嘉祥吉藏(549~623)
三、四岁时,随其父谒见真谛大师,真谛为师取名吉藏。七岁时随法朗出家,专习三论之学。十九岁时,即能当众复述各种经论义理。曾为陈朝桂阳王讲述三论奥义,令王佩服至极。三十三岁,住会稽嘉祥寺,专心讲说著书,问道者常千馀人,故後世称师为「嘉祥大师」。曾与当时自称三国论师的僧粲辩论,双方徵问往还四十馀次,师从容引经据典,应对滔滔,最後取胜,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感佩万分,以师礼待之。师终其一生以兴隆三论为宗,世称他为三论宗再兴之祖。

南山道宣(596~667)
十六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第一次听受戒律後,急欲修习禅定,受智首呵责,福德资粮未具,岂可弃律?师虚心受教,用功专精,感得舍利现於宝函之中。後住终南山,研究弘讲四分律。师曾至各地讲说律学,亦参与玄奘之译场。七十二岁於净业寺创立戒坛,为後世启建戒坛之法式。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师严持净戒,精通大小乘经律,毕其一生精力,从事律学著作与僧传的撰述,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范,并以僧传坚固道念。

玄奘三藏(602~664)
隋大业八年,洛阳度僧,主考官郑善果见师年方十二岁,即发愿远绍如来家业,近光佛教大法,志愿宏伟,特准出家。因慨叹各处教法异说纷纭,尤其诸汉译佛典的义理解释不一,决心亲至西方取经,追源考证梵文原典以解众惑。二十六岁孤身只影,越过雪山,穿过沙漠,沿途瞻礼圣迹、参谒名师,遍习大小乘经论。历经十七年,取经归国,致力译经事业,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并创立唯识宗。因精於经、律、论三藏,人称三藏大师。师集中国最伟大之佛学家、译经家、外交家、地理学家於一身。

善无畏三藏(637~735)
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後裔。十三岁登王位,兄弟们不服,起兵相争,他於平乱之後,让位於兄,决意出家。先到南印度海滨参学,并游历诸国,之後又到中印度那烂陀寺,礼达摩鞠多为师,得受密法灌顶。唐开元四年,师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翌年,奉诏於菩提寺译经,此後,致力於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後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华严贤首(643~712)
华严宗第三祖。原名法藏,祖先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入其玄旨。智俨示寂後,依薄尘剃度,帝敕令京城十大德为师授具足戒,自此参加翻译,从事讲说,著述不断。曾为武后讲华严十玄门之深义,因善举譬喻,武后豁然领解。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馀遍,并仿天台宗教判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师继承杜顺、智俨思想,创立华严宗,虽贵为五帝门师,又受到王公大臣恭敬礼拜,却不改其严谨、淡泊的修行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