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读高中好不好呢?

如题所述

去美国读高中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想要了解到底好不好,就要深刻了解外国高中和中国高中的深层区别,也要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设想做个比较评估!

    教学目标:国内高中以高考为目标,帮助学生在高考时拿到更高的分数就是对老师的要求。但是在美国,教育的衡量标准不仅是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并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和爱好。所以,美国高中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也会更多。


    作业:国内高中是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认为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越多,考试分数就会越好。但是美国老师则认为,作业只是用来检验学生上课情况的一种形式。因此,美国老师会安排不同形式的作业,例如做项目、做视频、课外考察或者写论文等。


    教育的主动权:在中国,老师的教育成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分数。因此,老师自己制定严格的计划,制定作业,制定班级规矩,而学生则只能选择被动接受一切。但是在美国,老师的教育成果来源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需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主动权在自己,老师只是起辅助作用。所以,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回国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意识,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对美国高中有什么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游学一段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6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决定了高考制度的存在,而高考一刀切的选拔制度,无疑增加了学生和学校的升学压力。于是,进入高中阶段,综合发展,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等都只能给高考让路,题海战术,应试训练,充斥了学生大部分的高中生活。

    中国学生的刻苦用功,在全世界得到公认。随着各种语言培训机构的增多,以及中国学生自身极强的应试能力,在申请赴美留学的过程中,中国学生的托福和SAT 等各项成绩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接受世界顶尖的大学教育并且有能力支付相关的教育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赴美留学。

第2个回答  2018-11-30
出国这件事儿大概有几派:有的人是家里有钱,孩子从小上国际学校,护照的封皮都不是天安门国徽,压根不用考虑过日后的中高考找工作;还有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很坚决地说不出国。但大多人都持着一个模糊的观念,就是大学或者研究生再出国。
我也不知道人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大学再出去是因为什么,家庭条件只能供四年?舍不得孩子?怕孩子融入不好?我觉得主要的一个因素,还是很多人对出国这件事儿没有理性研究过。
比如其实我一直以来也都是“大学出国”这个观念的追随者,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还有能出国上高中这条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初一听到“高申”这条路后如此坚定地决定高中出国的一个原因。
大多数人或许都觉得高中孩子还是太小,并且再加上大多数的出国机构都是在宣传申请大学这一方面,对高中出国的了解几近没有,所以才“随大流”,天天嚷嚷着要让孩子在大学的时候出去。
但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学生,都要大学时出去,又有几个能上最最顶尖的大学?哈佛耶鲁一年在中国招几个?所以未来大学留学也会慢慢地像小升初一样拥挤不堪。
好玩儿的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极其有信心,觉得孩子在国内初中高中混完6年就立刻能上美国学校,而且是美国的好学校。这个逻辑岂不是很逗?
更加可笑的是另一个观点,国人现在越来越觉得出国不是一件难事儿:或许是因为国外录取不是看排名,而是看面试,看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所以家长们都不让孩子努力了、不让孩子读书了,整个高中三年孩子就是在课外搞搞学生会之类的活动,最后跟人面试的时候也是讲这些用家长的钱和虚荣心堆起来的晚宴和聚会。
我只能说这样的高中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去高考。至于我们说的“国际班”,那或许一个骗人的玩意儿吧。试问一个国际班的学生一年读几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与其高中在备战高考的题海中或是国际班的纸醉金迷里度过,还不如出国去上高中。
太早出国,就会成为香蕉人?
前一阵白岩松来了一趟我们学校,在发表了一堆很圆滑的观点之后又提到了出国这件事儿,他说:“我不希望孩子太早出国,至少要到大学毕业之后吧,免得成为香蕉人。”他的观点我暂且不评论。
我很喜欢和身边的老师聊天,从班主任到副科老师再到学生处,和这些老师聊天让我受益匪浅。但提到出国这个问题,老师们虽然支持,但很多都抱着“这么小出去不好”的观点。
从白岩松到我的老师们,我觉得他们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某种程度上很对,只不过我们要细细分析。
初一时我们举行过一次辩论会,辩题就是“高中出国好不好”,辩论会嘛,就肯定要有辩论的方法和技巧,人们并不太关心自己言论的理智与否。结果是我们正方输了。反方的观点主要是——“这么小,我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于这点我一直都找不到好的论据去反驳,也成为了那次辩论会最大的遗憾。有意思的是,反方提出这个观点的正是那个启发了我高中申请出国的男孩。
现在,经历了整个高申过程,我对这件事儿又有了自己新的看法。
对于白岩松口中说的“香蕉人”,我觉得我想成为都不可能。香蕉人是指那些(夸张地说)连中国话都说不利落的人,像骆家辉那样的。但像我这样的,老北京的儿话音用得比谁都熟,以后出了国抄起电话给父母打电话也都是“哥们儿,怎么样啊”,怎么可能成为大舌头的“香蕉人”?
这是从表象来看这个问题。深层看,出了国就是要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会丢失掉作为中国人的角度。
出国后接触的书籍和观点更多:多问一问,外国人是怎么理解中国的?多看一看,外国人是怎样生活的?多想一想,世界原来什么样子的?多聊一聊,问题原来还可以这样思考?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且不说到了SPS这样的顶尖学校后所背负的学术压力等等,就凭着人家学校的国际生——来自各个国家的优秀学生,我觉得也是值得去跟人聊聊的。
上一届的实验中学校友、也是现在SPS九年级的一个大哥曾经讲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你在中国学校穿唐装,老师会让你回家换校服去;但你在美国学校穿唐装,人家会给你鼓掌,说你重视本国文化。”
我想,这就是问题的根本——现在的教育制度一方面以不平衡的心态说那些去国外的孩子可能从此成为香蕉人,但一方面,又不会给孩子们提供真正“中国文化”的教育。
在我所接触的美国学校中,每一所都强调多元化,都强调对学生文化背景的尊重和弘扬,所以,我只想说,担心我成为香蕉人,也许是杞人忧天了。
但确实,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方面,我需要自我反省。爸爸每天上学路上都会跟我讲要好好到学校背古文,他说现在我的古文功底太差,而且字儿写得太烂。他还说像马英九这样的一些台湾领导人,虽是留美归来,但毛笔字写得都很好看,古文方面也不差,值得大陆人学习。比起清末那批小留学生们,或许我们现在欠缺的就是文化上的东西。
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是要自己去努力的,视角也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不是说去一个地方、或者不去一个地方,就能够左右。在中国也好,外国也好,只要自己有着那颗希望探求中国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就一定不会成为香蕉人。
何时出国,有标准答案吗?
我觉得判定出国好坏还取决于个人。
拿我来说,是因为我觉得在中国这所学校里不快乐,只学到了很少我真正热爱的东西;此外,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开放且强大的国家,我就是要过去学知识然后回来帮助我的国家。这两个理由对我来说已经很充分了。
我觉得我自己有能力、并且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探索、想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我才出国;但要是有的孩子根本不喜欢国外的教育方式,或是在国内能学得更好,那完全可以不出国。这是件因人而异的事儿。
最最令我感到可笑的是,一帮人,都是要出国的,只不过有的高中走、有的大学走,但是有些人非要去批判那些早出国的。
其实我们可以把“国”字换成“锅”字——一锅菜,都是要出锅的,只不过有的炒时间短了不会熟,有的炒时间长了反而会老,这和锅的好坏没关系,和炒菜的人也没关系,只和这锅里的材料有关系。我们都应该清楚自己是哪棵菜。
大家大可放平心态,慢慢来,都会出锅的,多炒会儿、少炒会儿,又怎样呢?
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哪种教育方式,并让孩子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学习方式。
如果只是告诉孩子“要过自己所爱的生活”,但却不能执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未来又怎么可能达到真正的思想独立?或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各方面总是被限制的一个因素吧。
被“扔”到国外,是受罪也是幸运
我觉得我上一段话的最后一句话很找抽——“多炒会儿又何妨?”——大家会骂我,你是跑了,我们孩子还要中考呢!
其实通过这件事儿又可以看出我们对国外生活了解不够,缺乏理性分析。
我在华盛顿附近的 Episcopal High School
参观校园时,一个白人男孩领着我们走。整个校园虽不是很大,但或许因为是冬天,整个校园都突出着一个“白”字。我走了20分钟,没有见到一个黑人或是亚洲人,全是“白”人。或许我唯一见到的就是一个远处的黑人的背影。
对于现今有的美国学校“80个国际生70个都是中国人”的现象,这所学校简直就是个福地。亚洲人少、再加上离华盛顿近,这所学校我很喜欢。但我如此想去这所学校并不是因为它华人少,而是因为白人多。这所学校的白人不太友好,因为没人对我们说Hi,带我们参观的白人男孩从头到尾也没露过笑容。
这让我不爽的同时又很开心。我想,若是我来到这个学校,八成会受到歧视,而我接下来四年的任务就是运用我的智慧去消除歧视,赢得他们的尊重。在这帮白人里想达到这个目标会很难,但我要是真的做到了,就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
我的思路或许和大家有些不一样,我祈祷上帝赐给我更多的磨难,我觉得这就是像在打游戏一样,受磨难的时候很难受很痛苦,但痛得同时就是在给自己攒分,当分数够了我就可以晋级,最终通关。当我把磨难“游戏化”之后,我反而更加渴望磨难、痛苦,因为它们能给我更大的喜悦。
这个心态的转变还源自于我在 Stevenson School 面试的前一个晚上,并最终在领到 Deerfield
录取通知时发挥作用,这是后话,先卖个关子。
从Episcopal这件事儿上看,我就知道在美国的生活会有很多不如意。中介也好、学生也罢,他们会看到、或强调出国的阳光面——老师关心你、课外活动丰富、没有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但我觉得去美国的苦难更多是心灵和精神上的。这种心灵和精神的痛苦,表面来看没有中考、高考天天做题痛苦,但实际远痛于中考高考。
人远在异乡的绝望、孤独、迷茫,难道不比靠在父母身边做题可怕?难道有人自杀只是因为数学没及格?还是我们都忽略的其他藏在分数背后的因素?
爸爸很严肃地跟我讲,他是把我“扔到”美国去了。确实,到时候我会是一个人,虽然科技发达但毕竟父母不在身边。我不会交到很多朋友,因为 SPS
那种学校里的孩子都各有各的思想,他们也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深入你的心灵和你成为知己。
这种态度或许悲观,但我完全可以预感到,那是个比魔鬼训练营还魔鬼训练营的地方——他们让你好吃、好住、好学,但同时又让你的心灵极度孤苦。
阿兰德波顿说,人的个性的消融从两个方面——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个性的消融,和存在于孤独寂寞之中的个性的消融。我们生活无非就是要试图去掌握这二者的平衡,或者尽力让自己的个性不被消融。到了美国之后,这个平衡就要由我们自己来把握了。
大家说出国是享福,这是对的,因为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了、不用吃危险食品了;但同时,在异国他乡的那些内心深处的苦楚与乡愁,或许绝不是李白他们的几首思乡诗就可以概括的,也不是留在国内的人所能理解的。
爸爸把我“扔”出去了,他说要练练我,要让我成为一个男人。他说等我把SPS的苦都吃完了,慢慢地视野才能更开阔,面对未来人生的磨难才能更淡然。
同时他又批评我,说我没资格去抱怨,因为我能得到现在这些东西已经是太好太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知道既然出去了,就不能负了爸爸,也不能负了“我是个男人”这件事儿,我是严肃的。
第3个回答  2019-05-19
语言优势

孩子越小,模仿语言的能力就越强。经过两三年的高中教育,孩子的英文程度一般可以达到国内英文系毕业生的水平,实际运用的能力还会更强。

因材施教

国外高中一般采用选课制,可以让学生更早地直面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选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将来要就读大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业的方向选择课程,从而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较容易取得高分,进入名牌大学深造。

一考不再定终生

如果孩子属于平时成绩不错,考试时因为紧张常常发挥不佳的类型,国外高中普遍采用的平时表现持续评估制显然更有助于孩子得到公正的衡量。

更多高等教育机会

教育最发达的英语国家如美国和英联邦之间学历互相认可的程度很高,孩子在国外念完本科想选择其他国家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就很便利,比国内的本科生容易得多。

磨练独立性格

早日出国留学生活,孩子在自主学习、自理生活的过程中更易于培养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性格,这对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早出国留学也会有一些隐忧,比如说,孩子太小,缺乏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控能力,英语水平也还一般,在国外能不能学好,会不会因为缺少约束而放任自流等等。这些问题是家长无法回避的。
第4个回答  2018-11-02
1、美国高中课程更利于与美国大学课程对接
美国高中采取的学分制和大学教育非常相似。学校开设课程很多,比如自然、科学、数学、外语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体制你如果在高中就适应了并且申请成功了好的大学,这对于你在大学的生活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提前学习一些大学的知识和课程,同时也为将来进行了学术方面的积累和前提的准备。甚至有很多学校为学生提供CAREER
DAY,帮助他们提前对专业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出现目前国内一个现象:很多人大学学习的专业和毕业以后从事的职业。
2、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美国文化,建立社交关系,适应新环境
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适应度越高,受益越多。帮助他们提前了解美国文化,建立社交关系,适应新环境,避免出现只缩在只有中国人的小圈子里。
3、同等条件下,美高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要大于国内公立以及国际学校的学生
数据告诉我们虽然学校不会只录取一个国内高中的学生,但是从ENROLL的比例来看,美高申请这种顶级学校一定会有明显的优势。
国外高中的缺点
1、是否在心理和身体方面都做出了充分的准备?
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一个人来到国外,要担负起所有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都表示无法适应,常常痛哭,而且由于课程体制不同,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大量的阅读作业和写作时会觉得压力很大。而如果真的想要拿到高GPA,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和外部资源,对于学生的时间管理、学习效率、独立思考能力和成熟度都是有很高要求的。
2、大部分美国高中学生的SAT均分更不高
在国内,学生请假,在考前进行集中的复习和刷题是比较常见和方便的。但是在国外,学生无法保证他们自己平时复习的定量,在考前也不可能集中请假进行冲刺性的复习,这也是导致国外学生SAT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美高党明白分数不是唯一,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顶级大学而言,SAT不宜超过三次,考试超过三次的学生永远都不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3、国际学生在美国参加学术竞赛的机会相对有限
很多州内和国内的竞赛都要求本土学生参加,而国际学生可能只停步在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