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的发明出现有何重要意义

如题所述

在中国现代陶瓷发展的坐标上,布满了西方陶瓷的参照物,如果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陷阱里,消解掉自身的意义,这就是艺术的侵略性。 在当代美术经意和不经意之间,中国现代陶瓷艺术,随着滚滚而来的各种美术样式匆匆上路,在主流美术的边缘不断地增长着自信,参与并影响着中国现代美术的变革。 现代陶瓷虽然象各种现代艺术一样,极力寻找自身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从而重新定义艺术,也试图超越时代理性,用艺术的手段呈现精神的探险,为生命显现力量。但是,艺术的成长,从来就不存在脱离外在影响的纯自身建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中国现代陶瓷的价值和尴尬的处境并存。本文就潜藏在中国现代陶瓷价值背后的尴尬境况作如下论述。 缺乏认可自身价值观的建设 中国传统陶瓷从神奇的材质、制作工艺到审美形态,在世界文化现象中,以原创价值意义洋洋洒洒,谱写了中国篇章。说这是闭门造车,但却把自身的价值观造得如此辉煌灿烂。 而如今中国现代陶瓷艺术面对的,可以说是蔚巍壮观的西方陶瓷景观。无论在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表现等方面,以及在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媒材表现的多样化,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的成就,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这使得中西方现代陶瓷无法同日言说。 在近二十年的启蒙及发展中,中国现代陶瓷似乎是架起了与西方陶瓷对话的平台,但是,却找不到现代陶瓷在中国发端的本土原由,和自身的价值标准。中国现代陶瓷近二十年的成果,是否被编织在西方价值体系内的“异国风情”,就象对威尼斯收租院的认可,是谁的价值观在起作用? 目前,只可以说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走出了对自身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的反叛。以及个性精神对材料的介入的初级阶段。未来的目标还取决于对自身价值观的明确认证。面对西方已经日渐成熟的现代陶瓷盛况,中国的做陶人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然而,艺术上只有差异,没有超越。被动的追赶状态导致自身价值取向的丢失。 在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创作中,深藏着两大毛病,第一就是对个人主义的盲目夸大,显示出对严肃高尚审美的无知或者厌倦。对个体日常精神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个体对随机生活方式和心理感觉的放任,形式语言被无辜重复滥用,使得艺术创造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自我生存感受,或许这正是现代中国文化中普遍缺少的基本素质保障。这是中国“现代性”对个人主义的承认与发展成果所带来的弊端。第二就是依然对技术的盲目追求,这本是中国古典陶瓷的遗憾。虽然现代陶瓷审美同样表现在对材料的依赖,但是,一味地在材料上废寝忘食的演绎与实验,而仅呈现出材料景观,却也阴藏不了作品精神的苍白。“陶瓷”就是陶瓷,泥做火烧,还能如何,材质是艺术的原料,其在作品中的意义如同文字在文章中的意义,文字的本身不能鲜活,陶瓷材料本身与艺术没有直接的关系,与艺术理想更是相差甚远。虽然对陶瓷材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道路,但是,要建构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丰碑,就不能总停留在泥与火的材料实验上。 创造基于对现实生存的依赖,现实生存的欲求是创造的动力。以自身的文化特征参与当代全球文化的建构,实现对自身形态的认证,或许是当今艺术的目标。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应该引领出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生存经验,并且明却指向当代和未来。 价值观的建设同时还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指不仅在理论上,要有陈述中国现代陶瓷存在价值的能力,同时在当下的批评上要有一只强有力的队伍。到现在为止,现代陶瓷理论上具有逻辑较为完整的文字没有见到,批评上间或见到一些文字,大都将陶瓷的学科批评走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而却乏对学科本位语言建设的高见。 游离于体制之外 在中国政府主办的全国大型美展的通知中明确地写着:“石膏、陶瓷、红砖、软、硬泡沫材料的作品谢绝参展”。陶瓷和石膏,软硬泡沫同类?因为材料的易碎而“废”之,不知这和因咽废食有啥区别。现代陶瓷艺术在政府行为的美术展览中,竟然连点缀都不能成为,在这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1
  陶瓷器的发明出现重要意义:
  1.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2.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
  3.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4.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第2个回答  2014-11-08
陶瓷器焙烧时所使用的以耐火粘土制成的器具。主要有间隔具、支座、匣钵、窑柱和试火具。间隔具约出现于战国时期,之后使用普遍,常见的有托珠、圆饼形、锯齿形、环形、环形支钉、三角形支钉、三叉形支钉等多种,置于两件器物之间,以防止其粘结。支座约出现于汉代、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等,将器物支托到一定的高度,以利于器物烧成。匣钵出现于南朝时期,至唐代普遍使用,有筒形、漏斗形等多种,将器物置于匣钵里焙烧,避免了坯件直接接触烟火和窑顶落砂的侵扰,可保持釉面洁净,有利于提高瓷器的质量,还可以增加装烧密度,提高产量。窑柱多发现于宋元时期北方地区,呈圆柱形,有秩序地排列于窑床上、有的上面平铺一层耐火砖,砖上放置装满坯件的匣钵;有的则直接承托叠烧的碗等坯件。装烧用窑柱,可便于火焰、烟气流通,有利于减少窑内温差。试火具出现于东晋,流行于宋元时期,有锥形、片形等。用来测定窑内温度,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的变化。各种窑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对陶瓷器的烧成乃至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