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由青涩到成熟的心路旅程?谁能帮我分析下,谢谢。

如上 呵呵。

孙少平活的比较理想化。他的想法永远都是现实的,通过自己的奋斗来不断改进自己家人的生活条件,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理想。家族永远都是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小说开始时少安拒绝了润叶的爱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现实、同时压力很大的人,因为他是家族的长子。而孙少安的弟弟少平,则貌似是路遥塑造的一个苦修者式的理想主义者。从不像现实妥协,当现实中的利益向他招手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厌恶地扭过头去。在小说中,他通过个人的奋斗,从一个农民子弟成为了煤矿工人,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自己的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能积极担负起家族的责任,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儿子、一个弟弟、一个哥哥、一个恋人的全部责任。他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宏观,不仅从家族的角度考虑,更是会从国家、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受过比他哥哥更高级的教育,同时也因为他是家族的小儿子,父亲和哥哥替他担负了很多家族的负担。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孙少安,因为他能认清现实,通过妥协的方式来从现实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而少平则不然,他更像是一个向现实挑战的斗士,从不向现实妥协,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同样在不断前行。从表面上看,少平更像是一个“主人公”,但是请注意,这仅仅是一部小说,而少平只是小说中塑造出来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呢?我想,是否会存在少平这样一个理想注意者,这首先是个问号。其次,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出生农村,学历文凭仅仅是高中的农民,究竟能在这样一个残酷的社会中取得怎样的成就?对这两点我都相当怀疑。作者路遥是一个有爱的人,他试图通过塑造孙少平这样一个完美的主人公来向读者证明只要不向现实屈服,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向现实屈服?也许吧,我们可以不通过出卖自己灵魂,背离原则来获取利益。但是面对家人的需要呢?父亲的期望,姐姐的家庭生活,妹妹的学业。这些都是少平所无法回避的现实,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人解决。少平为什么就能为了自己的想法走到黄原去?因为他有一个为他担负起这一切的哥哥少安,少安承担了本属于兄弟俩的所有的责任。少平所谓的向现实挑战,是因为他有哥哥替他承担了很多的负担。如果作者路遥不安排少安这个角色替少平垫背,少平就会成为一个少安式的现实的青年。其实也可以认为,少平和少安从角色的设置上来讲,其实是一个人。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个性,不同的道路。也许路遥只是向我们证明同样的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中,对现实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走向。但这毕竟只是小说,很多“可能”其实并不存在,地委书记的侄女不会爱上一个农民,省报记者也不会爱上一个煤矿工人,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着天然的淳朴的待人意识,不是所有的坏人都会成为好人。我厌恶不现实的文学作品,厌恶不真实的写作风格。所以欣赏少安的生活态度,欣赏少平对理想的态度,但是厌恶少平的不真实的存在。 补充: 孙少平 ,这个 高中毕业生 通过自已的学习,在那样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也不忘自已的梦想,他可能不知道自已的梦想是什么,可能他的梦想也很卑微,做一个城里人有时候对他来说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这个梦想就像是他心里的一掌灯让他知道他成长的那个小乡村不是他的归宿,他也放弃了哥哥的邀请回去办 砖厂 ,那样也能成为 万元户 ,成为一个村里大家都羡慕的人。联系到这里可以对比他的哥哥 孙少安 ,那年跟他一样 贫穷 的时候在他收到润叶的求爱信后理智地选择了放弃,因为他知道自已一辈子只能是个农民,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配不上那个在城市里工作的姑娘,这个选择给润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谁又能想像如果他们在一起,对润叶会不会又是另一种伤害?但是孙少平,因为他的 阅历 和他精神魅力他知道他是配得上晓霞的,他们的相爱,不是富家姑娘一时的好奇,而是一种经过长久蕴酿后出来的真情,直可惜作者选择了让她死去,对她死亡的描述,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不得不让我掩上书,等心情平复后再读下去。命运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他不会一直钟意于谁,哪怕你天资过人或是天生 闭月羞花 ,他只垂青于那些坚强的人,孙少平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读完中学、孙少安办砖厂的前前后后、这一切,都让我对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