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一年级的古诗有哪些?还有二年级的三年级的四年级的五年级的六年级的就是1到6年级的。

如题所述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

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也称近体诗

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就叫对。

粘: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

二四六八是对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所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格律诗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也就是四种形式。即:

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则为仄起平收,起指首句第二个字,收指首句最后一个字。

格律诗

(1)出A,(-- )| | | - -出
(2)对B,(| | )- - | | — 对――首联
(3)出b,(| | )- - - | | 粘
(4)对A,(-- )| | | - - 对――颔联
(5)出a,(-- )| | - - | 粘
(6)对B,(| | )- - | | - 对――颈联
(7)出b,(| | )- - - | | 粘
(8)对A,(--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A句型换成小a句型,其余不变,就成了另一种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称仄起仄收。

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为平起平收式

〈1〉出B,(| | )- - | | - 出
〈2〉对A,(- -)| | | - - 对――首联
〈3〉出a,(-- )| | - - | 粘
〈4〉对B,(| | )- - | | - 对――颔联
〈5〉出B,(| | )- - | | - 粘
〈6〉对A,(-- )| | | - - 对――颈联
〈7〉出a,(-- )| | - - | 粘
〈8〉对B,(| | )- - | | - 对――尾联

把第一句大B句型换成小b句型,其余不变,就是别一种格式,七方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也不再打出来了。

押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一句中除了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即犯孤平,(一般指大B句型)犯孤平为诗家大忌

如今可以不论平仄的地方标出来

A,(+ -)+ | | - - 即一三不论
a,(+ -)+ | - - | 即一三不论
B,(+ | )- - + | - 即一五不论
b,(+ | )+ - - | | 即一三不论

去前两个平仄就是五言的格式,不论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标+的地方

拗救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对句适当的位置,将一个仄声改为平声,以示挽救,叫“救”

×表示拗字。#表示应救字

A,(+ -)+ | | - -
a,(+ -)+ | - - |
× ×

B,(+ | )- - + | -
× #
b,(+ | )+ - - | |
× #

下面具体讲一下各类句型的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

a型句拗救

〔1〕, 在五言中,三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种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

〔2〕,在五言中 ,四字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六字拗,对句五字救
此为大拗,必救

〔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时拗,对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时拗,对句五字救
此为特拗,必救

〔4〕,双救
即在上句小a句型里出现拗字,在对句大B句型里也出现拗字,B句型中的救字
可以双救它们

A句型不存在拗救

对仗的基础是词性。词性分为11类。即:名,动,形,量,代,(此为实词)副,介,连,助,叹(此为虚词)

对仗即实对实(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对数,代对代等)虚对虚(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等)

另:重叠词对重叠词,联绵词对联绵词(即联合词,二字不能拆开,如差参,葡萄,蜘蛛。)联绵词多为双声,叠韵,或即双声又叠韵,如辗转。

    名词:事物的名称,

    动词:动作的名称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大小,红绿。

    数词:表示数量的词

    代词:即代名词

    副词: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范围,肯定,否定的词,

    介词:起介绍作用的词,不能单独用,必须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做句子成份,如,向前走的向,于,为,与等

    连词:起连接作用。如,而,以,则。且

    助词:时态助词,着了过

    结构助词,的地得(而以)

    语气助词,啊,呀,吗等(矣,哉,也,呼)

    叹词:啊,唉,独立于句子之外,单独做句子

    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活用的字以活用时的词性为准,还有多音多义字,还有一字同时有几种词性的,要根据场合来分了

    句子的成份分为六种,既主谓宾,定状补。

    格律诗

    主语为名词代词,谓语为动词形容词,宾语为名词代词

    名词前面加的字语加定语

    形动词前面加的字词叫状语

    动形词后面加的字词叫补语

    名+动=主谓词组
    动+名代=动宾词组
    定+名=偏正词组
    状+动=偏正词组
    动形+补=后补词组

    等等不一一叙述了

    律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中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

    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3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一年级上册
咏鹅(骆宾王)江南(佚名)画(王维)悯农二首·其二古朗月行(节选)风(李峤)
一年级下册
春晓(孟浩然)赠汪伦(李白)静夜思(李白)寻隐者不遇(贾岛)池上(白居易)小池(杨万里)画鸡(唐寅)
二年级上册
梅花(王安石)小儿垂钓(胡令能)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江雪(柳宗元)夜宿山寺(李白)敕勒歌(佚名)
二年级下册
村居(高鼎)咏柳(贺知章)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绝句(杜甫)悯农二首·其一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三至六年级
长歌行(佚名)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芙蓉楼送辛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凉州词二首·其一鹿柴(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春夜喜雨(杜甫)绝句二首·其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早发白帝城(李白)望天门山(李白)别董大二首·其一绝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游子吟(孟郊)山行(杜牧)清明(杜牧)早春呈水部张十八渔歌子(张志和)望洞庭(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枫桥夜泊(张继)滁州西涧(韦应物)和张仆射塞下曲忆江南·江南好江南春(杜牧)蜂(罗隐)江上渔者(范仲淹)夏日绝句(李清照)元日(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苏轼)三衢道中(曾几)示儿(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春日(朱熹)题临安邸(林升)游园不值(叶绍翁)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乡村四月(翁卷)墨梅(王冕)石灰吟(于谦)己亥杂诗所见(袁枚)竹石(郑燮)
第2个回答  2019-08-13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唐 孟浩然,《村居》清 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宋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追答

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