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分类及地质特征

如题所述

对砂金矿床的分类,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有的以砂金矿床的矿质来源为分类依据,有的以成矿作用为分类原则,有的则以成矿环境进行划分。吕英杰等(1992)根据砂金矿床的成矿作用、赋存的地貌部位划分为冲积型砂金矿床、洪积型砂金矿床、残积型砂金矿床、堆积型砂金矿床、岩溶型砂金矿床、海积型滨岸砂金矿床、湖积型滨岸砂金矿床、冰碛(水)型砂金矿床及风积型砂金矿床,见表5-1。

(一)冲积型砂金矿床

指产于第四系由冲积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中的金矿床。其中包括产于河床或河床底部砂砾层中的河床砂金矿床;产于河漫滩堆积物下部的河漫滩砂金矿床;产于老河漫滩残留部分的阶地砂金矿床(图5-1);产于河滩的河滩砂金矿床。本类金矿床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砂金矿床类型,其储量占砂金总储量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河漫滩砂金矿床和阶地砂金矿床最具工业意义,其储量占整个冲积型砂金矿床总储量的90%以上。国内重要砂金矿床均属此类,如黑龙江的韩家园子、兴隆沟、石头河子、古利库,陕西的月河、江西的庄湾等矿床。

表5-1 砂金矿床分类表

(据吕英杰等,1992)

图5-1 嘉荫河阶地砂金矿床及河漫滩砂金矿床(据吕英杰等)

1—腐殖土层;2—采金迹(废砂堆);3—砂质粘土层,4—砂砾石层;5—基岩;6—河漫滩砂金矿床;7—阶地砂金矿床

(二)洪积型砂金矿床

是指分布于沟谷中、由洪水冲刷、搬运而形成的砂金矿床。这些沟谷的谷底较窄,多呈“V”字型,沟内堆积物分选性差,磨圆度低,多呈棱角-次棱角状,少量为次圆状。每当洪水袭来时,堆积物均有可能被搅动,使砂金进一步筛选而富集在有利部位。本类矿床的矿体多呈透镜状和囊状,规模小而不稳定,品位的贫富相差悬殊,富者可构成小而富的砂金矿床。代表矿床如黑龙江的万鹿沟等。

(三)残积型砂金矿床

分布于分水岭或较平坦的低洼处,是由原生含金地质体在地表条件下经风化破碎后,使金粒解离或经次生加大而在原地富集形成的矿床。其富集程度除与风化程度、形成时间长短有关之外,还取决于下伏原生含金地质体的含金性。本类金矿床迄今尚未见有重大工业意义的矿床,但可作为寻找原生矿的直接标志。

(四)坡积型砂金矿床

是残积型金矿床的下移部分,与残积型金矿床之间无明显界线。本类金矿床是冲积型河谷砂金矿床的物质提供者,其矿床本身规模小,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但可作为岩金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

(五)冰碛(水)型砂金矿床

含金地质体破碎后,含金矿物被冰川(水)搬运于有利部位富集形成矿床。包括冰碛型和冰水型两种。真正具有工业意义的不是直接由冰碛所形成,而是在冰碛经融化后,由冰水进一步搬运、分选、沉积而形成的冰水型砂金矿床。如内蒙古毛淖(图5-2),矿体产于毛淖冰碛台地上的冰水沉积物中,矿体长760m,宽160~560m,厚0.73~1.34m,品位一般为0.12~1.3g/m3,单样最高达2.73g/m3,金的粒度为0.38~1.3mm。

图5-2 内蒙古中后河毛淖冰碛台地冰水砂金矿床勘探线剖面图(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研究所,1985)

1—腐殖土层;2—含砾砂层;3—含粘土砂砾层;4—含砂泥砾层;5—基岩(砂质粘土岩);6—砂金矿体

(六)湖积型滨岸砂金矿床

分布于湖泊的滨岸地带,成矿物质由河流携带,经岸流、拍岸浪长期冲刷、分选而成。

(七)海积型滨岸砂金矿床

分布于滨岸的砂堤、阶地、水下砂坝等地带。矿体多与海岸平行,并受拍岸浪和岸流方向的控制。本类矿床以山东三山岛较有前景,该矿床位于山东省掖县三山岛东南坡,其北为渤海。矿体分布在长500m、宽300m的范围内,矿层埋深3.65~30.49m,无固定层位,单个矿体长20~80m,厚0.1~1.8m,品位0.27~5.9g/m3

(八)岩溶型砂金矿床

在岩溶发育地区,由于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使岩层(或含金地质体)中的金带出并堆积成矿。矿体形态复杂,呈囊状、巢状、条带状、漏斗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等。矿体规模一般不大,但有的品位很高,如广西镇墟金矿床,最高品位可达几十克到百克每立方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