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作为一个小国,它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啊?

如题所述

立陶宛共和国,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联邦, 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并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和东欧争霸,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

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宣布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后加入欧盟和北约。

扩展资料:

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奉东正教。他们为人谦逊、慎重、内敛,爱旅游,喜运动,高超的篮球技艺世界闻名。

立陶宛人注重礼节礼貌,“请”“谢谢”不离口,即使对非常熟悉的人也是如此。社交场合惯行握手礼,与亲朋好友相见,为了表达喜悦、敬慕的心情,大多互相拥抱和施吻礼。与宾客交谈,习惯轻声慢语,喜欢营造幽雅场景、温馨气氛。

“女士优先”形成共识,如行走、乘车、进门、就餐等,男士都会礼让女士,给女士以关照。他们爱好清洁,居室和工作场所井井有条,餐桌洁净、整齐、美观。

立陶宛人服饰,男穿西服,女着裙装。他们着装注重式样新颖、做工考究、色彩丰富,强调个性化,服饰雷同者少见。立陶宛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节假日期间,在公共欢庆场合常见传统民族服装。

男子民族服装,是无领白衬衫,其领口、袖口及纽扣处,饰有绣花图案。外套粗麻布缝制的翻领短大衣,头戴圆顶毡礼帽,腰缠编织的彩色腰带。女子则穿翻领长衬衫和宽大长裙,头戴各式色彩不同的圆帽或头巾。

她们的衬衫外必罩束腰坎肩,衬衫的领子、袖口及坎肩上绣满了花纹图案,甚是华丽、醒目。女子腰带常用来做礼品,敬献给贵宾,这是向客人表达最为崇高的敬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陶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立陶宛礼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3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波罗的海东岸的这个小国是个存在感不高的小透明,但去过立陶宛的人基本都会爱上这个国家——浓墨重彩的历史、肃穆之下的文艺风情、立陶宛人的信仰与不屈,加上浓缩了东欧精华的自然景观,以及相对低廉的消费水平,这个冷门的小国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想要了解一下立陶宛?那不妨先来听听这十个关于立陶宛的冷知识:

(某个版本的)欧洲的地理中心就在立陶宛

根据 1989 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的测定,欧洲的地理中心位于北纬 54°54′、东经 25°19′,正是如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郊外的一个叫 Girija 的村庄附近。

2004 年 5 月 1 日,立陶宛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就在同一天,在「欧洲地理中心」的位置上揭幕了一座白色花岗岩纪念碑。虽然纪念碑本身没有什么可看的,但从 2015 年夏天起,所有访问这个纪念碑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份参观欧洲中心的证书,这可能会是你欧洲之旅中一个有意思的收集。

当然,由于欧亚的边界划分有不同的认定方式,所谓的欧洲地理中心也有很多版本,波兰、斯洛伐克、德国都宣称欧洲中心在自己境内。

维尔纽斯老城是欧洲面积最大也最美的老城区之一

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保留下来的中世界老城面积有将近 4 平方公里,有 70 多个街区、1500 幢极尽精美的古建筑。这是欧洲面积最大的中世纪老城区之一,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 1994 年,维尔纽斯老城区被收录进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欧洲最著名的巴洛克古城,维尔纽斯老城内光巴洛克式的教堂就有23座。不用担心数量众多的教堂会引发审美疲劳,那些外表华丽、内部精致的巴洛克教堂会突然在道路尽头出现,让人屏住呼吸。

立陶宛守护着天主教的北境

1387 年立陶宛改宗天主教,从那时开始就守护着天主教的欧洲北境。如今大部分的立陶宛人还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各种圣徒纪念日时,各个城市都会有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复活节、圣诞节等宗教节日一定会和家人团聚。

最能体现立陶宛宗教气氛的地方,莫过于希奥利艾(Šiauliai)旁规模惊人的十字架之丘。这座山丘上矗立着超过10万个材质不同、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十字架。最早在这里安放十字架的,据说是19世纪反抗俄国人的义军的家属,到后来这里变成了著名的宗教场所和纪念地,除了十字架,人们还在这里安放了各种受难像、念珠、小型雕像和爱国者雕塑,行走其间,能深刻感受到信仰的震撼力。

立陶宛的篮球是欧洲一霸

立陶宛人称篮球为他们的「第二信仰」,他们热爱篮球的程度几乎比得上巴西人热爱足球。篮球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体育项目,更是深深扎根的文化传统:家家户户都有篮筐,绝大多数的体育资源都投向了篮球,国际性的篮球大赛更会引发全民狂热。在悉尼奥运会的男篮半决赛上,正是立陶宛将号称不败的美国「梦之队」差点推到了悬崖边。

立陶宛的篮球之都是第二大城市考纳斯(Kaunas)。这里的 Zalgiris 俱乐部是立陶宛乃至欧洲的一流豪强,从这里走出过萨博尼斯、贾西科维修斯、伊尔戈斯卡斯和克雷扎等多位篮坛明星,都曾在 NBA 大放光芒。

立陶宛一年要庆祝两次独立日

每年的 2 月 16 日和 3 月 11 日,立陶宛人都要为国家获得独立进行大规模庆祝。这两个独立日,也是立陶宛跌宕起伏历史的缩影。

立陶宛从 13 世纪起成为独立国家,16 世纪时,立陶宛和波兰成立联邦王国,一度是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然而好景不长,波立联邦在周边国家的夹击下惨遭瓜分,到 18 世纪末期,立陶宛的大部分土地都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一战期间,立陶宛全境又被德国占领,直到 1918 年 2 月 16 日才宣布重获独立地位。这就是立陶宛的第一个独立日。

可惜独立的时间并不长,二战爆发后,立陶宛又辗转于苏联和纳粹德国之手。1944 年立陶宛加入苏联,此后的 40 多年里,立陶宛人民一直为重获独立作斗争,最终于 1990 年 3 月 11 日宣布脱离苏联。这就是立陶宛的第二个独立日。

立陶宛有四处世界遗产

这个人口不到 300 万的小国,却有着 4 处世界遗产:除了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区之外,还有自然奇观库洛尼亚沙嘴(Curonian Spit)、见证了 10000 年人类历史的克拿维考古遗址(Kernavė Archaeological Site)和穿越欧洲 10 个国家的地理标记——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Struve Geodetic Arc)。

其中,库洛尼亚沙嘴是立陶宛最独特的自然景观——一条 98 公里长的狭长沙丘带将波罗的海和克莱佩达(Klaipeda)海岸隔离,形成了一块潟湖。人们坐船跨过潟湖,来到这个半岛上徒步、骑行,感受美妙的沙滩。

库洛尼亚沙嘴最有代表性的景点就是沙丘,这些天然形成的沙丘十分脆弱,所以到处都立着标识告诉游客:踩在上面是不被允许的。尼达(Nida)是沙嘴上最大的城市,毗邻俄罗斯边界,德国文豪托马斯·曼曾经在这里度过两个夏天,并在这里留下了传世巨著,所以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德国人来到这里“朝圣”。

立陶宛境内有一个「独立共和国」

在维尔纽斯东部穿城而过的 Vilnia 河边,有一片区域叫做乌祖皮斯(Užupis),1998 年这里宣告「独立」,有自己的宪法,甚至还一度有自己的军队。

当然了,该宣告更多可以看作一种行为艺术。立陶宛官方对乌祖皮斯的独立甚至呈欢迎态度。这是一片属于艺术家、文化人和流浪汉的集中地,因其自由的气质吸引着众多旅行者。

在乌祖皮斯的 Paupio g. 街,有一面墙上用多种语言展示了「共和国宪法」,文字洋溢着自由的气息。「每个人都有在维尔纽斯河畔生存的权利,而维尔纽斯河有流经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不杰出和不闻名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无所事事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爱和照顾猫的权利」……每一条都散发着无可救药的迷人气质。

立陶宛是戏剧爱好者的朝圣地

立陶宛人热爱戏剧,每一个立陶宛人都有去剧院看戏的经历。立陶宛也是如今戏剧爱好者的朝圣之地。立陶宛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们,将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融入到戏剧演出里,即使是戏剧也能感受到那份庄严的神性。里马斯·图米纳斯(Rimas Tuminas)是当今最著名的立陶宛戏剧导演,他一手创立了立陶宛国立 VMT 剧院,如今已经成为立陶宛的文艺象征。他导演的《三姐妹》、《叶普盖尼·奥涅金》、《假面舞会》、《马达加斯加》等名作都曾来过中国演出。

立陶宛很多人会说俄语,大部分人不喜欢苏联

由于被沙俄和苏联长期统治,立陶宛很多人都能说俄语。

前苏联的长期统治给当地人留下的更多是黑暗的回忆。对于立陶宛人来说,把立陶宛和前苏联划等号的行为是极大的冒犯,在和他们相处时,对话中最好不要表现出对前苏联的褒扬,谈论起二战或者大屠杀的话题时也要小心措辞,最好根本不要谈论起这类话题。

立陶宛人对于独立的民族身份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反抗苏联的标志和纪念。

在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上,你会看到一块特殊的地砖,上面有一个脚印——这是为了纪念发生在 1989 年的波罗的海三国手牵手抗议活动。

当时,三个国家约 200 万民众涌上街头,手牵着手,从维尔纽斯开始,途经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一直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形成了举世震惊的人链。这次示威后的 6 个月,立陶宛宣告独立,也是第一个从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这个脚印就象征着人链的第一个人就是站在这里。

立陶宛是琥珀的王国

立陶宛盛产琥珀,堪称琥珀王冠顶端的最耀眼的明珠。这里的琥珀制品从佩戴的首饰到大件装饰品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琥珀制成的生活用品,比如琥珀手工皂——如果没有来过立陶宛,你可能不会知道琥珀能制作出那么多花样。

立陶宛的琥珀之都当属帕兰加(Palanga)。波罗的海宁静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森林,孕育出这块整个地区最大的琥珀产地。在帕兰加城市中心的比鲁特公园内,坐落着一座琥珀博物馆,完全配得上“一城一景”的评价。博物馆的本体就很有看点,前身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当地很多新人选择在这里拍摄婚纱照。馆内收藏有超过 5000 件展品,是全世界最大的琥珀博物馆之一,堪称立陶宛琥珀饰品精华,看起来就像古巴比伦史诗中英雄王吉尔伽美什的宝库一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8

立陶宛,全称立陶宛共和国。意为“多雨水的国家”或“(河水)流动”。位于波罗的海东部,面积65200平方公里。

官方语言是立陶宛语。主要信奉天主教(立陶宛人和波兰人),其次是东正教(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等)。首都维尔纽斯,货币名称立特。

公元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为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年和1814年曾大部或全部并入俄罗斯。1918年2月16日,立宣布独立(国庆日),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40年6月,苏军进入立陶宛。1940年7月21日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3日加入苏联。1989年12月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共。1990年3月11日正式宣布独立,改国名为现名,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国徽。

扩展资料:

立陶宛的饮食礼俗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 

立陶宛的礼节礼貌

立陶宛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在好友谊间相见时,大多施拥抱礼。在亲友间相见时,还常施吻礼,吻额、吻面颊、吻手等都比较赏见。

立陶宛的禁忌 

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他们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他们在用餐时,对使餐具任意作响的举止很忌讳。也不愿听到有人在用餐时发出咀嚼食物的声音。他们忌讳询问他人的工资、年龄、宗教等问题。“13”数和“星期五”很反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1991年9月14日 我国与立陶宛建交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立陶宛

第3个回答  2019-09-28
前苏联的一个分支
第4个回答  2019-09-28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篮球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