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详细资料

谁有关于歌德的资料??!!!!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皇家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童年的歌德已显出惊人的理解力。8岁时,他把文科中学最高学年的拉丁文练习题译成德文,并开始学习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以及希伯来语。10岁时他广读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时又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亲的坚持下,歌德违背自己学习古典文学的意愿,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歌德的写作生涯是从10岁开始的。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枢密顾问官、军事长官,主持过税务署,等等。1786年9月,他开始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游,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10年时间里,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帮助,各自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创作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两位文学巨人10年的相处与合作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了高峰,并使魏玛这座小小的公园都城一跃成为当时德国与欧洲的文化中心。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土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的史诗、莎土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当歌德于1831年最终完成此书时,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主要的事业已经完成”,“我以后的生命我可以当做是纯粹的赐予了。我是否做什么或将做什么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浮士德》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进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优秀传统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恋爱生活丰富而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1775年,他在法兰克福与16岁的莉莉·斯温曼订婚,使他度过一段“一生中最激动、最幸福的时光”,但终因家长反对,两人未能结成连理。1806年10月,经过多次恋爱挫折之后,歌德与克里斯蒂涅结婚,10年后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经历了一次传奇式的爱情—74岁时爱上了19岁的莱维佐夫。社会舆论的反对,使他的最后一次爱情遭到失败。歌德生活的最后20年是相对平静的,他竭尽全力从事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这位文学伟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歌德生平年谱

1749年 生於德国梅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

1756年 7岁 父亲严格监督下,培养多方面才华。接受拉丁语、法语、义大利语、英语、希伯来语等多国语言,以及绘画、音乐、剑术与马术多方面教育,培养多方面的才华。

1763年 14岁 与葛蕾卿相恋,为期两年的初恋。

1765年 16岁 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

1768年 19岁 因病返乡,醉心诗画,并培养了泛神论式的宗教感情。

1769年 20岁 处女诗集『新歌集』付梓。

1770年 21岁 进入史特拉斯堡大学攻读法学。德国文坛掀起狂飙运动,开启歌德对自然、荷马、莎士比亚、圣经、民谣等的醉心。并与牧师之女佛莉德莉克‧布里安相恋。

1771年 22岁 取得法学位,返回法兰克福。完成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剧『格兹‧芬‧贝里兴根』。

1772年 23岁 至帝国大法院研修法律,逗留威兹拉尔。在此相遇夏绿蒂并深深爱恋,但绿蒂已经订婚,强忍激烈的思慕之情离开,构筑『少年维特的烦恼』张本,以发抒自己的情感。

1773年 24岁 对歌德而言这是个寂寞的一年,夏绿蒂结婚,最亲爱的妹妹珂内丽雅也结婚了。『格兹‧芬‧贝里兴根』出版,『浮士德』起稿。

1774年 25岁『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震撼世界文坛,跻身文坛名家之列。完成戏曲『克拉维哥』,会晤威玛公国的两位王子,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往后前往威玛留下伏笔。

1775年 26岁 与伊丽莎白‧谢尼曼相恋订婚,遂后却因故解除婚约,於是接受威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威玛,担任政务,后又因经办矿山工作,钻研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骨骼学、解剖学的研究,而威玛也成为终身安居之所。此时完成歌唱剧『艾尔文与爱弥丽』、戏曲『司第拉』。

1776年 27岁 爱上年长七岁的史坦茵夫人,这次恋情长达十二年之久。著作『司第拉』出版并完成戏曲『兄妹』。

1782年 33岁 父殁,受勋列为贵族,任内务长官,政务繁忙但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尤其倾力自然科学,并有多部作品出版。

1786年 37岁 赴义大利之旅,续写『浮士德』。

1788年 39岁 返回威玛,与史坦茵夫人赋别,再次执笔写抒情诗。与诗人席勒初逢,成为挚友,使歌德的文笔活动更具活力,以因此增加创作作品的类型。

1789年 40岁 长子奥古斯都诞生,完成戏曲『达梭』,此时亦爆发法国大革命。

1801年 52岁 患丹毒,愈后重生。续写『浮士德』。

1806年 57岁 与克丽斯汀结婚。神圣罗马帝国瓦解,拿破仑攻略威玛。

1808年 59岁 拿破仑在埃菲召见诸侯,歌德亦蒙召见,并对其崇敬甚深地说『这才是一个人』。

1816年 67岁 妻克丽斯汀殁,但歌德精神视野亦增,身心丝毫未因年龄而消退。

1819年 70岁 续写了六年的东洋风格的诗篇,辑成『西东诗集』出版。

1823年 74岁 因心脏病往马伦巴疗养,认识十七岁少女乌丽克,求婚被拒,因此写下抒情诗之巨构『马伦巴悲歌』。

1830年 81岁 子奥古斯都殁。

1831年 82岁 完成历时五十八年的伟大巨著『浮士德』。

1832年 83岁 歌德偶染感冒,卧病数日后安详地逝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1
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作品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他的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魏玛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应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分。他的职责有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活,于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换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1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葛兹原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他曾一度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背叛了农民。葛兹作为一个骑士、作为一个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行动,是骑士阶级对皇帝和封建领主的悲剧性的对抗。但是,在歌德的笔下,葛兹被写成一个反对封建暴政、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难,斥责争取权利、祸国殃民的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剧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对于自由和统一的热烈向往,对于个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颂,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在艺术上,剧中采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方法。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

  《普罗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的一部诗剧,剧本虽然没有写完,但流传下来的片段已表达出歌德年轻时代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歌德在魏玛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剧本《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哀格蒙特在历史上是一个动摇不定的贵族反对派,歌德把他写成一个为民族的自由和统一而斗争的、受到人民爱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积极的行动,主张采取温和的手段,最后被处死。剧中仍然保留着狂飙突进运动的革命情绪,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经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完美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 ,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虽然不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那样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会制度为中心,认为人们只有在为集体福利而积极劳动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思想比较开阔、积极。歌德晚年的许多抒情诗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一时的德国文坛上独放异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2-21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葛兹原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士,他曾一度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背叛了农民。葛兹作为一个骑士、作为一个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行动,是骑士阶级对皇帝和封建领主的悲剧性的对抗。但是,在歌德的笔下,葛兹被写成一个反对封建暴政、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难,斥责争取权利、祸国殃民的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剧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对于自由和统一的热烈向往,对于个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颂,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在艺术上,剧中采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方法。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

《普罗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的一部诗剧,剧本虽然没有写完,但流传下来的片段已表达出歌德年轻时代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歌德在魏玛的最初十年,歌德埋头事务,很少创作。到意大利后,他陆续完成了早已开始的一些作品,写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
剧本《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哀格蒙特在历史上是一个动摇不定的贵族反对派,歌德把他写成一个为民族的自由和统一而斗争的、受到人民爱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积极的行动,主张采取温和的手段,最后被处死。剧中仍然保留着狂飙突进运动的革命情绪,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经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完美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 ,重要的如自传性作品 《诗与真》、《意大利游记》、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这些作品表现了歌德重视实践、肯定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思想,说明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比前一时期有所增长。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虽然不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那样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会制度为中心,认为人们只有在为集体福利而积极劳动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思想比较开阔、积极。歌德晚年的许多抒情诗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一时的德国文坛上独放异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现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4个回答  2006-12-23
人物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学习本节,首先要了解歌德的创作过程和成就,其次是重点了解《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上大学时,他就研究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并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接受了先进思潮的影响。这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有感情真挚、意境清新的抒情诗,有剧作《葛兹·封·伯利钦根》,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作品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1775年,歌德怀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和改革社会的理想,到魏玛公国宫廷服务。但他的改革屡遭失败。沉闷的宫廷生活使他失望,1786年便离开魏玛宫廷,开始了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力图从古典艺术中寻求摆脱丑恶现实的途径。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剧本,作品中放弃了早期的反抗精神,主张用道德感化实现社会改良。1794年歌德与席勒结交,此后两人合作的十年成了德国文学成就辉煌的年代。歌德的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第一部都写于这一时期。这些作品体现了歌德企图通过教育改良现实的人道主义思想。
歌德晚年因受欧洲革命形势的积极影响,而达到他一生创作的高潮,写出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亲与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等。晚年的歌德,思想仍然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他重视实际斗争,同时又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和“圣哲”身上。1832年3月22日歌德逝世。
歌德一生的思想和作品都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积极关心现实,不断探索崇高理想,这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在黑暗的社会面前又表现出庸俗,妥协的态度,进行不切实际的道德说教。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这部诗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它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探索组成。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一生。他的探索精神,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宣传了摆脱中世纪愚昧状态、改造社会的坚强意志和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启蒙思想。
浮士德是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学识渊博,有健全的理性和崇高的志向,是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理性王国开明君主的象征。浮士德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也表现了思想上的矛盾性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但主要方面是他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真理必胜的坚强信念。
魔鬼梅非斯特与浮士德相反相成,他有作恶造善的作用,又是揭露社会现实、体现作者愿望的代言人。
《浮士德》不仅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歌德一生艺术实践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