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系统性与找矿模型级次性

如题所述

一个成矿系统的作用产物包括矿化带、矿化区等,它们是由多个矿床、矿点和各类异常组成的( 翟裕生,1999) 。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是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水平分阶段发育的。成矿系统的分级是常规地质作用自然而然的结果。与成矿系统分级相对应,不同成矿客体有不同的找矿标志。原苏联将不同成矿客体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成矿省、成矿区、矿结、矿田、矿带、矿床和矿体。这种划分虽然过细,但深刻反映了不同级次成矿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详情见第三章第三部分和第四章第三部分。

在西方的文献中,虽然不像俄罗斯那样详细划分各级次的成矿客体,但西方非常重视从区域背景上来认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的结构,认为不能用矿床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模型去表征矿床环境的特征。M. Tialne ( 1993) 对芬兰南部冰碛物矿床的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研究区主要产有片麻岩中的镍 - 铜矿床,已知矿床有屈尔迈科斯基镍 - 铜矿床和互马拉镍 - 铜矿床。他们先根据已知矿床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的空间分布将数据划分为 3 种类型: 区域数据 ( 背景) 、镍矿床环境模型( 相当于前苏联的矿田) 和镍矿床位置模型。对这 3 种类型数据分别求出各种指示元素的中值 50% 、15% 、85% 百分位数值,总结各类数据的特征。然后,对区域地球化学数据作因子分析,研究元素组合,其中 F3因子上 Co、Cu、Ni 具有高负荷值,而 Cr、Fe、Mg 和 Zn 具有中等负荷值,可解释为 Ni的矿化因子 ( 即矿化元素组合) ,将该因子中高负荷值的变量用于相似性分析。由于同一模型样品之间样品也会变化较大,为了准确确定样品类型,他们先按野外地质产状粗略地划分出矿床位置模型样品和矿床环境模型样品,然后依据指示元素将它们进行聚类。分类结果表明,大部分样品很好地归于那两类模型中,剔除那些没有很好归属的样品,不让它们参与模型样品的相似性分析。然后,引入相似度的概念,将区域数据的标准化变量与模型样品一一进行对比,分别作了镍矿床环境模型和镍矿床位置模型的相似性分析,用镍矿床环境模型圈出了成矿远景带,用镍矿床位置模型圈出了镍矿床远景靶区。

基于上述认识,成矿作用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找矿模型具有等级性。不同级次的找矿模型之间不仅在找矿标志的数量上有变化,而且还会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同级次的找矿模型之间不能互用,否则会影响找矿效果。目前已有的找矿模型主要包括: 区域成矿预测评价模型、普查找矿模型和矿床( 体) 勘探模型,重点应该加强以局部找矿突破为目的的普查找矿模型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