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0天,我的物理怎么办

如题所述

我的方式可能很奇葩,而我嘴比较笨,说出来让别人听着就更奇葩了。为了让你能考虑一下我的做法,我先描述一下当时的我。
我曾经被同学称为“物理神话”,在省重点中学的一个“由全年级前55名和我组成的一个班级”。
这么说,是因为我的总体成绩根本没资格进入所谓这个班级,我是这个班级唯一一个因为拉关系进去的。但我猜,的物理理论是当时全校理论最扎实的,思维方式应该也是最符合物理科学、最效率、最直接的。
在参加全县竞赛之前,我没有遇到过不会的题,我们学校组织选拔竞赛,除了我,其他所有参赛同学连题都没有答完,包括当时成绩长期居于全校第一的那位。县级竞赛我遇到了不会的题,其他人也遇到了。因为我们是高二学生,竞赛题却很多光学……光学是高三的,高三之前,很多参赛学生都没接触过光学,连光的物理定义和性质都不知道,更别说做竞赛题了。
我当时是比较叛逆的,虽然不说任何脏话、不抽烟、不逃课、不玩游戏,除了和父母顶嘴(现在看来是很愚蠢很内疚行为,但因为家教模式这也是必然的)、总体成绩不是怎么样但语数英物理化学五科成绩在全校排六七十名吧。但我的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加一起够不够及格都难说。
除了作文,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一样,不写作业,不碰资料书和练考题。就连物理,也是偶尔碰一下下而已,恐怕连一个普通班级学生学习量的几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吧。
那么我的成绩怎么来的?答案是:思考和冥想。
我可以用一道题变化除很多种生活现实,从现实和理想状态两个角度进行推理和猜想,而这个推理和猜想过程,从不动笔,全都是冥想。哪怕真的需要计算或者推算,我也是冥想,如果冥想着,有点乱,那就重新冥想,反正我绝对不动笔!我就是要训练我的想象能力!结果很快,当老师拿着他的“独家资料书”念题给我们讲课,题还没读完我就知道要问什么,答案都报出来了,而且是所有可能考问的问题的答案,老师是既无奈又欣慰。
高一的时候,我去问一个物理老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浩瀚无尽的空间之内,且空间没有任何其他物质只有一个均匀而没有任何特征的规则物体(比如一个白色球体),那么即便是双眼视力正常,恐怕人也无法确定这个东西的远近和大小。这个物理老师是我爸的好朋友,在全县都是老资格,当时我一进去,正好他办公室有一个高三补习班的同学在请教问题,我随意看了一眼就说了答案。当时他们俩都惊了,他们一惊呆我自己也有点惊了,我以为我打扰他们了。这个同学很按不住阵脚直接兴奋的问我你咋算的?我说了咋咋咋……结果老师脸上很无光,因为我的思路比他的简单多了,几乎没什么计算量……我那时候看那种竞赛题,对于干扰条件、无用条件一看就看出来,而且思路绝对是最简洁的。这完全归功于我对物理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事物逻辑最原始最根本的分析理解。
高二,当时是要会考的,而物理会考题的计算题是一道错题,这要是放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媒体要是就此炒作,教育部门和出题人要被问责的。那道题看似没错,所以命题人和全县老师都没有发现。但是我凭直觉觉得哪里似乎不对,而我当时的做题速度是一套题快则八分钟上下,慢则十二三分钟(光是读完试卷和把答案写上去,恐怕也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做到的吧)。所以我答完题也是无聊,就开始发散推理,从物理理论分析转化为用几何解答,结果发现这道题赋值不符合科学规律。也就是说,按照尝过逻辑来说,这道题描述的物理现象是完全可以存在的,但是由于赋值错误,让这道题不符合实际。因为按照图形来说,一个是梯形,另一个是这个梯形加一个弓形,按理说这个提醒加弓形之后面积要比梯形面积大,但根据题目赋值来算却是比梯形面积小。然后我就开始推理哪里不对……
而我考完试给同学们说我的结论,同学们只有两种态度,第一种,只关心他自己的成绩,因为他们是学霸,所以他们彼此对了答案就很坚信自己能得分,而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确保成绩,而对这个题的命题错误根本不理不睬,还说我“你想那么多累不累,又不考你那些。”第二种,怀疑,他们怀疑我的说法是错的,只是他们还找不到反击的理由。
后来经过物理组老师共同讨论,我的说法完全正确。
我很想告诉天下所有中国式教育下的同学和老师:物理,重在“理”,不是用数学去推算,更不是为了分数而用已知条件拼凑数字。
牛顿,没人教他物理。但他那些理论怎么来的?是思考!是琢磨!
所以,虽然我们现今的世界很发达很先进,但是,作为学生,就要好好“学”。我很讨厌这个学字,因为它早就已经变味了,早已不是它原本的含义。
学,就要像牛顿一样,独立、自主的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思索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物理理论。按照牛顿的路,却不借助任何外力和辅导的走下去。可能对不同的学生来说,这一开始有点难。但你要坚持,就好比一个人学写字,谁能一开始就行云流水?跟不可能从第一次碰铅笔就是书法家。按照牛顿的路走下去,不管你走多远,你都在领悟这个世界的逻辑,不管你能走多远,但只要你走过了,你就能在这些你思考过的地方等同或者近似于牛顿。你的心思更不会在意考试考什么,课本上讲什么,但考试考的、课本上讲的,对你来说统统都是幼稚的小儿科,你会对考试和课本产生一种没有不尊重成分的鄙视和嗤之以鼻。
我上课几乎从来不听,一直在冥想和幻想,只是每当同学们在课堂上大声争论的时候,我会被他们吵醒,不是睡觉被吵醒,而是从思维中被拉回现实。然后,我听听他们在争论什么,来决定我应该去冥想什么现象和什么逻辑。小时候我根据我爸给口头描述的一个模型,瞬间推理出电场的存在,这让我老爸很激动,而在当时还很小我根本没有听过电场。
我很庆幸我有一个耿直而不懂交际和人情味的性格,这种性格时常让我被孤立,但更让我贴近自然,成为一个思维充满天性的人。比如老师念题说一个斜面上有个方块……后面他说的话我就不会听了,我会自己去想象,去假设,如果:方块做什么样的运动、他和斜面之间有无摩擦力、摩擦力多大,然后接下来会什么现象。不仅仅是平稳滑动,包括翻滚、旋转滑动等等……任由天性凭空想象,然后从逻辑上予以分析。我在不动笔的情况下,凭空冥想出常规无力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取值范围(虽然老师会告诉你大于0小于1),但我用冥想打通了这个事实的逻辑推理,对此予以证明了。
什么叫凭着天性去思考?比如高中物理第一章,力学,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这个知识点。我听到这句话后第一反应就是“思想抛锚”,老师后面的话我就不在听了。我总是这样,甚至死死捂住耳朵,我不喜欢别人告诉我答案和逻辑。我再想,为什么是“三”要素,不是二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八要素什么的,为什么是三个,而且是大小方向作用点,为什么不是作用时间作用材质等等……我从不担心自己会落后于课堂和课本,相反我,一直怀疑自己可以跳级。
所以,别太依靠老师,更别依靠你做多少题能熟练你的做题速度。按着牛顿的路走一步,比你在做三好学生跟着教学走十步都有效果。
10天,我的方法帮不了你拿满分。但如这个方对你有效率,期末考试你拿个满分应该不难。一学期之后,你会有一种独孤求败、一览众山小的孤独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2
等死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