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中自然主义的意思

如题所述

自然主义(Naturalism),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后来波及到欧洲一些国家。它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在左拉的《实验小说》、《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等理论著述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作为出发点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是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样源远流长的。但作为一个比较自觉的、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自然主义则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然后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部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概述:在现代的工业化都市中寻找一种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面对着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总是期望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净土。这种回归自然的心态形成了一种新的居住理念――“自然主义“。

历程:1.初级阶段:“自然主义“的较早出现于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它的特点:

(1)工艺美术运动强调传统的手工艺而反对批量化的生产。

(2)在工艺美术运动中为了更好的表现传统的手工艺常依据一些自然母题,如:植物、花朵、小鸟等

2.转折阶段:至上世纪初,以[美国]赖特建筑为代表的一批草原风格的别墅成为当时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自然材质的选择和室内外相结合的设计。

3.发展阶段:在现代都市中的回归,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快速而拥挤,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日趋迫切,于是,自然主义成为人们心中放松与回归的代名词。

设计手法:1.色彩:为纯正的天然色(如矿物质、自然木的颜色)。

2.材料:质地较粗,并有明显、纯正的肌理纹路。

3.饰品:古朴原味的装饰。

客户群体:“自然主义“风格是追求自然享受自然的人士的最佳选择,主要应用在大户型公寓及郊外别墅中。

风格对比:“自然主义”与乡村风格的区分:

    从文脉上讲-

(1)“自然主义”是一种新的居住理念,是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回归;

(2)乡村风格是欧洲传统古典风格的一种简化与地域性的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2.从设计手法上讲-

(1)“自然主义”是用现代简约式的线条;

(2)乡村风格是用简化的古典式线条并且地域性强(如:美式乡村风格、英国田园风格)。

3.从设计理念上讲-

(1)“自然主义”是寻找一种宁静、舒适、健康的生态环境;

(2)乡村风格给人感觉节奏更加欢快,适合心无所系的中青年。

第2个回答  2013-09-12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 (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
(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
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2、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的存在呈现方式——形式
从内容出发来选择创造形式,形式对艺术表现有明显的能动作用。形式具有强而独立的审美价值。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概况的问题

艺术的真实:
一种审美化的真实,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特征:1、主观性。2、内蕴性。3、假定性,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4、诗艺性,通过想象虚构,对生活改造,重组再造。
不是主观的说明,而是具体的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补充。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

艺术的情感把握特征:
情感评价与判断活动,通过隐曲的方式,非说教式的方式,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感染力,你的审美同情,对艺术作品的领悟,情感共鸣,净化,回味。延留的状态都贯穿情感。
1、情感价值取向——真诚性,高尚性
对反面人物的犯人化处理实际上是在价值倾向上出现问题。
美善合一的标准
2、艺术情感的诗艺性
审美骄傲度的艺术方式,情感把握寓于具体形象,意境创作当中。超越了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非私语化的呻吟。

艺术概括:
本质具有艺术概括性,通过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与控制。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亚里斯多德。
思格尔:“理想性格”人物的丰富性,坚定性,明确性。
典型: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凝聚创作主体真挚情感。
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共性通过个性表现。
共性与个性,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重再现虚与实。
马恩的艺术观念“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阿Q)
反对恶劣的个性化,不含盖集体性。

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
自律性: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艺术有自身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发展规律。艺术作为人类活动而引发人们的审美感情。有超功利的直接性。在当下他律性淹没自律性。
他律性:在文化系统中,与哲学。。。。等的关系,其他因素(商业对艺术的压榨与淹没)文革:艺术沦为政治的奴隶,他律性占上风。

艺术起源发展论
席勒
游戏说超功利的自由状态,在游戏中人才充分是人。
马克思强调审美的地位
英国,泰勒
巫术说,相似率,接触率
马克思:劳动说,“合力”的作用。

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与其他文化关系。
艺术社会功能
审美认识:以想象,形象,情感,直觉假设性方式
教育:教化功能,陶冶净化升华
娱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
位置:
核心地位,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意识”
艺术史镜子折射文化的影子。
艺术要素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影响。

艺术与哲学关系:
用理性方式去把握情感。艺术——感性 哲学——理性
双希文化传统奠定西方艺术走向。西方重认识论,逻辑实证,种属差异,层级,灵与肉的二元对应。
哲学中——以无为本道,无,理 气
宋元话本后更重再现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在初始阶段混为一体,都是对日常情感的超越,都不止理性判断结果。
宗教的积极作用:1、原始宗教是原始文艺的发源地,壁画,神话,歌舞
2、提供思想营养,精神动力
3、形成浪漫主义文化传统,宗教的人文呈现提供借鉴。
4、为艺术理论提供新视点理论。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 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善合一(中国)
2、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
3、 道德评价不能代替审美评价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1、 科技提供新的传播工具,技术手段(广播、电视电影)
2、 媒介的多样性影响人们的接受能力(电影,VCD)
3、 现代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压制

艺术四要素:
1、 创作
艺术的主体性问题:艺术家的自觉能动意识。商业化文化思潮对主体性的压制。文革集体化对主体性的压制。
艺术的创造过程:体验——构思——传达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意称物,情以物迁”“以文逮意,辞以情发”
创作过程:农夫和厨师的职业统一
艺术积累,体验,深化表达过程。
物——意——言——相统一
移情:德利普斯“美感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
形象思维:灵感——顿悟式突如其来的状态
集体无意识:潜在性,生理进化,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心理积淀。
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意象(创作构思中产生)
艺术流派,艺术风格(区别)
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形象——意蕴
物境——情境——意境
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是中国古典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大中华审美理想集中体现。
“远——古——高——逸”“能品何品,神品逸品”
“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味外之旨”

艺术消费:
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德国。尧斯、伊塞尔(代表)
召唤结构:强调文本的空白,期待接受者的补充。每个人的心理文化图示结构不一样。第二文本的创造,艺术文本的无限开放性。
期待视野:独特的文化心理图示。包括定向期待视野和创新期待视野。
审美预挫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化理论派别,20年代。
审美惊奇感的营造:让熟悉的东西陌生。“最熟悉的陌生”

共鸣、净化、回味
1、 接受者和文本之间情感交融
2、 此时接受者,其他接受者,成个人与集体
隐含读者:
1、 创作者理想当中的读者
美学意义上的隐含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