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古诗写作背景的回复如下: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
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
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赞此诗“语浅意深,似近实远”,堪称苏轼写景抒情的代表作。苏轼的友人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刘平驻守延州(今陕西延安)时,西夏军大举进攻延安,刘平奋力作战,死于沙场。刘季孙出身将门,却终生未带兵打仗,而是投身文学。
他曾多次应考,却屡试不第,只得寓居开封,以布衣之身终其一生。他性格豪爽,为人慷慨,又善于作诗,因而和苏轼等当时许多著名文人都有交往。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被朝廷任命为杭州知州,十一月他从密州出发,经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常州、无锡等地,第二年才到达杭州。《赠刘景文》大约作于苏轼由常州赴杭州途中。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又两月后就被调离了。
从苏轼在元祐六年写的一首《南乡子·送述古》词中可知,刘季孙是在苏轼离开杭州后才去世的:“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可见他们是老友情深,在苏轼的心目中,刘季孙一直是一个情真意切、值得信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