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林则徐治理伊犁的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世界禁毒运动的先驱者。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领导了禁烟抗英运动,成为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一面旗帜。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屈服于英国侵略者的军事压力,将林则徐革职并遣戍流放伊犁,这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中途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河工完竣之际,清廷下旨令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由于长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就卧病不起。在西安养病四个月后,大病初愈的林则徐携三子聪彝、四子拱枢继续登上戍途,并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同郑夫人作别,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真切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情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戍所惠远城,先期流放到伊犁的邓廷桢出城迎接。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报到后,住进了南街鼓楼前东边第二条巷被称为宽巷的寓所。林则徐抵达伊犁的第三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移置天津,伊犁将军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着眼,推动布彦泰上奏坚请保留,使道光皇帝改变了决定,保留住了伊犁镇总兵。由此,林则徐潜心研究了新疆的史地,对西北边防给予了关注,提醒人们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他回到内地,告诫人们“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历史证实了这位伟大爱国者的远见卓识,沙俄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林则徐到伊犁的第一个除夕之夜,想到三年来从禁烟抗英到谪戍伊犁,感慨很多,他身处西北边陲,政治上处于逆境,仍不忘国家的安危,在给老友的《除夕书怀》中写到:“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林则徐在伊犁是流放之人、带罪之臣,在政治生涯中跌人最底谷,但他不顾政治上所处逆境和衰龄带病之躯,仍然尽其所能给新疆各族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林则徐到伊犁后,被伊犁将军布彦泰派掌粮饷处事务,得以翻阅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辑录为《衙斋杂录》。他积极协助布彦泰筹划开垦红柳湾、三棵树、阿勒卜斯等处的荒地。1844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托林则徐负责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废地(在今伊宁市巴彦岱镇以西、霍城县惠远乡以东一带),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必须将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展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鉴于当时伊犁的财力困难,对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今人民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渠工最艰巨的龙口工程。“查龙口地势,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刨挖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方免冲刷之虞。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史料旬刊》第37期“布彦泰片三”)这项工程于1844年6月兴工,历时4个月完竣,除料物不计外,共用工十万有零。之后,林则徐奉命前赴南疆履勘垦地,“锋车遍八城”,其勘田60余万亩,基本上分给了维吾尔族农民耕种。又转赴吐鲁番、哈密勘垦,在托克逊伊拉里克推广兴修了坎儿井。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在新疆共生活了3年多时间。林则徐离开哈密时深情地吟咏道:“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虽然他来得并非情愿,但走时却对伊犁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充满着留恋。
  林则徐在新疆流放期间的思想和活动,对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了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林则徐在新疆的不朽业绩,为各族人民所怀念,至今民间仍流传有“林公渠”、“林公树”、“林公井”、“林公车”的故事。
  林则徐在伊犁居住两年多,写有大量日记、书信、诗词。其中他由西安到伊犁的日记已整理成书,题名《荷戈纪程》。林则徐在伊犁的日记保存了大量资料,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林则徐与流放在一起的邓廷祯有唱和诗多首,集成《邓林唱和集》。林则徐作有《回疆竹枝词》24首,是其诗作名篇,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历法宗教、农作节气、文化艺术等。林则徐在流放期间的诗作,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他个人诗歌创作的顶峰,反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高尚的品格节操。
  林则徐擅长书法,是清代名重一时的书法作家。《国朝先正事略》记载:“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在伊犁的遗墨,至今尚流传,有书信、对联、条幅、中堂、扇面等,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林则徐的行书章法匀称,笔画劲健,气势流畅,有许多传世书迹都堪称佳作。
  为了纪念林则徐为国家、为人民所作出的功绩,1994年在伊宁市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成为伊犁的又一处人文景点。林则徐的后人凌青(我国原驻联合国常任代表)、林纪涛、林子东、林岷等都曾多次来伊犁寻访先人的足迹。1997年香港回归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到伊犁寻访林则徐流放之处,写下了一首诗:“万里来寻伊丽州,边城落叶又逢秋。将军大树迎风立,惠远长渠彻夜流。迁客犹思驱寇策,凡民惟作爱身谋。珠还南海无多日,为报君知两宿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0
林则徐流放新疆的日子
辗转几千公里,吸引我们不辞辛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北边陲霍城的,是一个生活在百年前的特殊人物。这个人为了在东南海疆抵御外侵,不畏英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可是,一夜之间他又被贬谪,从东南海疆发配到了遥远的西北大漠,他就是禁烟英雄——林则徐。

沿途 记录风土人情
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被发配到了惠远镇,那曾是乾隆皇帝册封的新疆都会,惠远就位于霍城的西边。当年在流放新疆的路途中,林则徐每走一段,就会作详细记录。透过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从位高权重的钦差大臣,一夜之间沦落为谪客时的无奈。
沿着林则徐日记中记载的路线,我们来到了他历尽艰辛抵达当地后的第一个歇息处。对于这个如海一般的湖泊,我们早有耳闻,它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在他到达赛里木湖时的日记中写到:闻土人言,海子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
如今在赛里木湖居住的多数为哈萨克牧民,我们找了一位精通汉语的哈族人,他为我们引荐了一位当地最年长的老者,老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我们应邀走进他的毡房,当提起林则徐的时候,老人并不知道他是谁,而提起大青羊神灵,老人却显得十分激动。老人讲述的大青羊传说几乎与林则徐日记中提到的如出一辙。他还告诉我们,在湖中还有一座十分神奇的小岛,关于它如何神奇,老人却避而不谈。在林则徐的日记中也曾提及过此岛,岛上到底有何秘密,我们决定到岛上去看一看。小岛就在赛里木湖的西边,距离岸边很近,大约只有1000多米。登上小岛,我们看到的是杂草中孤零零矗立的一座破旧不堪的建筑。原霍城史志办主任谢杨惠告诉我们:“乾隆年间,周围的老百姓都说这有水怪,当时的政府为了安抚民心就在这里修建了这座靖海寺以震怪兽。”赛里木湖中是否有水怪,林则徐作为一个外乡人并不知晓。而在1839年,时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从广东沿海的渔民中大量招募水勇。为的也是“降妖”。与大青羊不同的是,他所降服的是侵入广东水域的外国侵略者。

抵达 钦差身处逆境
告别赛里木湖,继续前往惠远。按照林则徐日记中的描述,我们将途经一个曾令其流连驻足的地方,俗称果子沟。或许是因为我们来的不是季节,果子沟并非如我们想像中是奇险绝境。而林则徐在日记中却感慨到: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驶离果子沟不久,便远远的看到一座尘土飞扬的城墙,林则徐流放的终点站——惠远到了。
1762年,乾隆皇帝为巩固西北边唾,定伊犁为新疆都会,并从内地调拨一批擅长射猎的少数民族,驻兵屯田。之后不久便钦点伊犁将军,统领全疆的军政事务,当时的将军府就建在惠远。在此后的150年间,惠远一直是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由干它地处偏远的西北边睡,方便管理,清政府又常常把被贬的官员流放到此,因而惠远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牢笼。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惠远城,向伊犁将军报到是首要的事,这既是大清例律,更是流官最难熬的一关。伊犁将军府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效治理新疆的标志和见证,伊犁将军府建成以后,对新疆的地方安定和维护祖国边防起了作用,有效地遏制了沙俄东侵领土扩张的步伐,被任命来的伊犁将军全部都是皇亲国戚,都是八旗重臣之子,或者是朝廷重要的大臣。按照大清例律,“伊犁将军体制极尊;凡是到伊之流官,初次进见,长跪,命之乃敢起”,而此例律对于林则徐这位原为封疆大吏,又曾任钦差大臣,更以禁烟抗英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来说,也不例外。
林则徐来到伊犁期间,伊犁将军是布彦泰,布彦泰十分敬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所以林则徐来到伊犁以后,得到布彦泰的尊重。但身为受命一方的大使,专治皇帝的鹰犬,布彦泰负有监视以及管制流宫的责任。在林则徐到达惠远的第二天,他按照常规任命林则徐掌管粮饷处。久经宫场的林则徐明白,这是一个闲职。如长此以往,不效力朝廷,他就没有“赐还”的机会,那将意味着,他将在远离家乡的西北边唾孤独地度过余生。

服役 为民兴修水利
初到伊犁的林则徐百无聊赖,他经常到城南外欣赏伊犁河景。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融雪型内陆河,它横跨中哈两国,自东向西流入巴尔喀什湖,全长1236公里。这条巍巍天山孕育的生命之源,却时刻威胁着惠远城。从惠远城高高的城址看,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在建城之初并非没有考虑到伊犁河泛滥带来的隐患,他把惠远城建在了一块宽敞的黄土高坡上,却没有考虑到新疆干燥少雨的地理环境,城内根本挖不出井,人们只好到城外的伊犁河边去取水。
林则徐并没有采纳原有的方法,而是发明了一种水车,这种水车取水很方便,解决了当时城里数万人吃水的困难,被一致称为立功车。林则徐身处逆境,却依然忧国忧民,得到布彦泰将军的逐步信任。在1844年,他们共同组织开发皇渠兴修水利,两人之间似乎巳经不存在巨大的尊卑差异。
上面提到的皇渠,是清代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它为清代声势浩大的屯垦大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乾隆到道光年间近80年的时间里,历届伊犁将军都对皇渠进行了开发。它全长90多公里,灌溉农田62万多亩,仅民族英雄林则徐捐资修建的阿齐乌苏一带的水渠,就使得10万多亩荒地得到复垦。如今生活在惠远城里的人,提起林则徐仍满腹感激。
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在新疆垦荒屯田,十分赞赏,1845年,他决定重新起用林则徐,并封其为陕甘总督。布彦泰将军设宴为林则徐送行。席间,林则徐一番忠告之言,却引来满座惊愕。他说:终为中国患者,必俄罗斯!林则徐离开惠远5年后,在赴广西的路上病逝。而1871年,随着清朝的衰亡,惠远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场浩劫。沙俄出兵占领了伊犁,惠远城的房屋木料几乎全部被拆毁,这座乾隆时期百年繁华的老城,至此烟消云散。

摘自央视《走遍中国》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