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城市依盐而建

中国古代有哪些城市依盐而建

一个城市 因盐而建叫运城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河东盐池,都相应地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但是元代却做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重大举动,那就是修建运城。于是,全国惟一因盐务而修建的城池——运城,就出现在了河东大地上。
   可以说,运城的建城与发展和运城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运城盐池的存在,它就不会建城。而运城在元代建城后,到明、清两朝又多次进行增修、扩建,使运城城池建筑更加完备,规模更大,逐渐发展成为河东一座名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果没有这么完善的一个政治行政中心来统管的话,运城盐池也不能更好的发展。
  A 元以前一直没有建城 由潞村发展为圣惠镇
运城最早见于史书是在战国时期,叫做“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不过,虽然名为“城”,但是并没有城池建筑。当时的地方行政官吏,都没有在运城设立衙门,仅有朝廷盐官驻守在此。到唐、宋时期,虽然运城盐池盐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运城的建城问题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
   到了元太宗五年(1233),朝廷命令当时的河东盐运使姚行简(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将损坏的盐池重新修理好。姚行简亲自率领工匠兵民,抓紧抢修盐池等处,至太宗八年(1236)将盐池修理完善。当时,姚行简就有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在潞村修建一座城池呢?这样还能方便就近管理盐务。于是,他亲手绘制了一份建城蓝图献给朝廷,朝廷看后大喜过望。但后来这个建议被搁浅了,建城工作并没有进行。
   虽然城池没有建起来,但盐务衙门却被搬到盐池北面一个名叫路村的小村庄了。主要原因是有人闹矛盾,当时解州主管盐务的官员与州、府官吏之间因争权夺利起了争执。为了能够独立办事,不受州、府官吏的干涉,盐务衙门便搬到路村去了。当时那里是一片沼泽地,长满了“榛莽”(丛生的杂草、灌木),称之为“浒”,就是水之旁边,所以后来人们就将“路”字的左边加了三点水,称之为“潞村”,“潞盐”也由此而来。
   此 后 在 元 仁 宗 延 祐 年 间(1316-1320),由于阴雨连绵,冲毁盐池,盐商和盐工的生活都非常困难。为此,朝廷下令赦免盐民课税十之六七。商民感激皇恩浩荡,就把潞村更名为“圣惠镇”。从此这个荒僻的小村庄,就由“村”变成了“镇”。但也不过是一个镇,还不能称其为城。但既然已由村变镇,更有皇帝的恩惠,肯定会有一些发展变化。于是,新修建了许多建筑,有池神庙、文庙、三皇庙、谯楼、仓库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城垣,防护能力太差了,商民没有安全感,万一有个意外情况怎么应付。
   至此,人们修建城池的愿望就更迫切了,只需一个能担此重任的人出现了。
  B 运城之名从何而起 和盐运使司居处有关
话说到了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夏天,元朝又派遣了蒙古皇室人员那海德俊任河东盐运使。此时已是元末时期,国内各处已不大太平,派得力官员办好河东盐政,抓住潞盐税收,是一种战略性的布局。
   那海德俊也确实很能干,他到任后,走访商民得知,他们最担心的是没有城池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就是盐务机构长期位于州城内,容易产生很多问题,要不就是官员之间勾心斗角,要不就是互相勾结,窃取国家盐利。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那海德俊认为最好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修筑一座盐务专城,远离州城行政中心,独立办理潞盐事务。他将自己这一想法报告给朝廷,很快得到批复和褒扬,并拨下专款创建盐务专城。
   那海德俊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先后动员民工数千人,仅军队士兵就发动了2500多人,可以说当地能动用的劳力差不多都用上了。他本人更是亲临一线督查,废寝忘食,树为表率。军民为之感动,群情亢奋,合力筑城。从8月开始至冬末竣工,短短4个月时间便大功告成,共计筑城墙长1700丈,高2丈多,厚1丈多,设5个城门(到明代改为四门)。新筑的城墙把圣惠镇的四周围了起来,防止了盗窃、私贩的发生,盐民也有了安全感。
   当时,这个新修的土城被叫作凤凰城。为何叫“凤凰城”,史无明载,民间传说有二:一说是舜帝在盐池边抚五弦琴弹奏熏风歌,有一首歌叫《南风操》,其中有一句歌词是:“鸟兽跄跄兮,凤凰来仪。”凤凰为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也就是说盐池能给人们带来财富,瑞盐尽生,阜于民财,因此叫“凤凰城”。另一说是盐池像一只伏卧着的凤凰,西面的硝池像头,东面的白沙河、横洛渠、赵村河、下冯河等犹如长长的尾巴,所以叫“凤凰城”。无论哪种说法,都和盐池密不可分。
   不过凤凰城存在的时间很短,仅存了12年。明王朝建立后,既不承认元朝皇帝的“圣惠”,亦取消了“凤凰城”的名字,以“盐运使司”所居之处——潞村,改名为“运司城”,约定俗成,把“运司城”就叫运城,运城之名始于此。
  C 盐务专城有专学奥屯茂创办运学
建城以后的运城,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行政中心,它的经济、文化、军事等等随之也不断地发展完善。这里且不说其他,只谈谈运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运学”的兴起。
   “天下运司有五,唯河东有专学。”在盐务专城里建盐务专学,这在中国是独有的。说到运城专学——运学,就不得不提到奥屯茂,他也是一位蒙古功臣。
   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河东盐运使奥屯茂创办运学。从年份上看,运学要早于运城建城42年,这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当运城还没有正式修建前,在姚行简首次提出在潞村修建专城后,盐运使奥屯茂就在潞村办起了运学。当时的潞村虽没有建城,只是一个小村庄,但是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商业经济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些都为盐运使来创办盐务专学——“运学”提供了条件。在现在看来,奥屯茂真的很有文化头脑和先见之明。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会以为“运学”就是专门培养盐务人才的专科学校。其实不然,运学虽然称作专学,但却是由盐务衙门出资兴建,接纳盐商和盐丁子弟入学就读的普通学校。在“运学”建立前,从事盐业生产、运销的商民子弟都是就近在州县地方的学校里读书。“运学”建立后,他们就有了自己的专属学校,这也是运城文化教育事业兴起的标志。
 
    包拯运城主理盐政
宋朝时,盐池生产进一步发展,年产达到七八万斤。庆历二年以来,官府开始实行专卖的“禁榷法”,由官府差遣服役的士兵和百姓用牛车搬运到各地,再由各地官府设场出售。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贪官污吏乘机从中渔利,使服役的士兵和百姓备受搬运之苦,而国家的收入也受到损失。
   河东盐池主理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变盐法,推行“钞引法”,亦称“盐钞法”。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但却没有推行起来。为了解决运城池盐的滞销和财政困顿难题,包拯作为三司户部副使奉命办差,与转运司解盐司共同议定盐法。包拯进行了摧枯拉朽的改革,把解盐的生产与销售历来由官方垄断的政策,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强行推行范祥的“钞引法”。这个“钞”就是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只“股票”,鼓励商人先去往边关送一趟盐,回来拿河东盐奖赏他,相当于现在的原始股。
   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钞引法”极大地便利了商贩经营盐业,解决了运城盐业的积弊。所以他走的时候,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他,还给他送一个万民伞,所以说包拯主持盐政的时候,是盐池历史上经济收入最辉煌的时候,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1
江苏盐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廷将古射阳县(今宝应县一带)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置盐渎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
第2个回答  2016-04-11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河东盐池,都相应地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但是元代却做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重大举动,那就是修建运城。于是,全国惟一因盐务而修建的城池——运城,就出现在了河东大地上。
   可以说,运城的建城与发展和运城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如果没有运城盐池的存在,它就不会建城。而运城在元代建城后,到明、清两朝又多次进行增修、扩建,使运城城池建筑更加完备,规模更大,逐渐发展成为河东一座名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果没有这么完善的一个政治行政中心来统管的话,运城盐池也不能更好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16-04-11
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