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饭”的别称,就是文雅一点的叫法都有什么

如题所述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

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饷的读音同晌,饷食就是晌午饭。

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陈直《汉书新证》也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

古代人的饮食观:

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其文曰: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扩展资料

古人吃饭法则:

古人吃饭寿讲究“二八法则”, 吃饭二分细八分粗。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曾显示,只有5%的人完全健康,20%的人患有疾病,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全世界有近八成人最需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防病。

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中如果能把八分力气用在防病上,就能避免很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的发生。任何疾病都不是突然到来的,研究显示,脑中风、心肌梗死、癌症、糖尿病等死亡率最高的慢性病,往往要经过10—30年的积累才能发作。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今天突发了脑中风,那么他一定是在10—3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动脉硬化。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如果他能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也许就会改变最后的结局。

对于人体来说,水是最好的防病“守护神”。它能预防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气喘、过敏、胃溃疡、抑郁在内的多种疾病,国外权威医学研究还发现,摄入水分充足的人,患癌症的概率能降低79%。

但多喝水并不意味着乱喝,除了大家熟知的早晨起床最好喝杯水外,医学研究还证明,餐前喝水比餐后喝好,但最好只喝一杯,喝完休息片刻再进食。睡前两小时最好喝杯水,以补充夜晚人体对水分的消耗。此外,人的各个器官都有自己的防病秘诀。

胃最喜欢的是饮食规律,不仅定时更要定量。平时要少吃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或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肝最怕酒精和大鱼大肉,多吃山楂、黑木耳和蘑菇等有一定的护肝作用。

熬夜也是伤肝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疾病大多与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有关,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能起到防病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古代士人的饮食观

人民网-古代皇帝请客吃饭吃什么?

人民网-古人长寿讲究“二八法则” 吃饭二分细八分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8
古代“ 饭”的别称,就是文雅一点的叫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26
号就是自己给自己起的一个代称,比自称我或俺文雅一些,所以很多文人墨客会给自己起一个号,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表示自己的名声地位而已,因为没有相当的名声地位,你自己起个号别人也不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