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第一能工巧匠——特勤公主楚乔传徐寿生平简介徐寿部分事迹

如题所述



1818年2月22日,清初嘉庆二十三年,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徐世家住无锡,“立田读书”,是个比较贫困的农民家庭。徐寿的祖父既是农民又是商人,他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富裕。徐寿的父亲文彪大概是徐家第一秀才,可惜26岁就过早去世了。徐寿当时只有4岁。他的母亲宋努力把他和两个妹妹拉扯大。17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他已经娶了妻子,有了一个儿子。徐寿早年也学过养孩子的生意。“他试了所有孩子的测试,觉得没用实用,就放弃了”。显然,八股文解决不了他家的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去上海种田、做生意、卖粮食。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艰辛和种田经商的实践经验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转向了实学。当时,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已经衰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年轻的徐寿定下了“无色无义,无义无义,不算命,不预言”的座右铭[1],抱着经世致用的宗旨。他在研究《诗经》、《禹贡》等经书时,列举了书中记载的山川、河流、物产,研究了《春秋》、《汉书》等历史地理著作,进而关注古今地理的演变与变迁。他喜欢一切有用的东西。徐寿故里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很多能工巧匠。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从小就喜欢工艺制作的徐寿。“攻金的东西少的时候有很多手工制作的器械”。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爱好,他才逐渐从博览群书转向学习科技。徐寿在科技方面兴趣广泛,数学、天文、历法、物理、性情、医学、矿业等等。他喜欢和不喜欢一切。他不仅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科技典籍,还认真研究明末清初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著作。他认为技术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原理是通过技术制造来体现的,所以他总是“研究物理,并试图从中学习”。结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他的科学素养,也提高了他制作工艺仪器的水平。


在徐寿的青年时代,中国没有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他说:“格致之论,细而微,不借则用。”。徐寿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方法是自学。坚持自学是需要毅力的,徐寿有这种毅力是因为他对知识和科学有一种真诚的追求。在自学方面,他的同乡华是他的学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难题,互相启发。在学习方法上,徐寿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853年,徐寿和华一起去上海寻求新的知识。他们去了传教士在英国伦敦创办的墨海书店,结识了当时西学和数学界赫赫有名的李。李在上海墨海书店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学、动植物学、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工作。他们虚心求教、认真学习的态度给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上海回到家里,他们买了与物理实验有关的书籍和仪器。回国后,徐寿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实验。为了研究光学,买不到三角形玻璃,他把自己的水晶印章磨成三角形,观察光的彩色光谱,结合实验研究物理。他很快掌握了许多现代物理知识。有一次,他给几个孩子演示物理实验,其中包括华的弟弟华世芳。先折一个小纸人,然后用一根擦圆的玻璃棒指挥纸人跳舞。孩子们看到后感到惊讶和可笑。通过这次演示,他把摩擦电的知识传递给了其他人。1856年,徐寿又去了上海,读了墨海书店刚出版、英国博士编辑的《水经注》中译本。这本书的第一集介绍了一些化学物质,如氧、氮等。


徐寿和华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处代理化学知识,也介绍了一些化学实验。这些知识和实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按照学习物理的方法,他买了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根据书中的记载,他边做实验边学习,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化学实验技能。徐寿甚至自己设计了一些实验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锲而不舍的自学和实验与理论的结合,最终使他成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知名学者。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一股西化浪潮。所谓西化,就是对付西方国家的外交活动,购买外国的枪炮军舰,学习西方的方法建厂、开矿、修铁路、办学校。但作为封建官僚和权贵,大多数洋务派并不了解这几类知识。办洋务,除了聘请一些外教,还要招聘和培养一些懂西学的中国人才。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上书,要求除八股文考试外,还应培养技术人才,并设专科选拔学者。在这种情况下,博学的徐寿引起了洋务派的注意,曾国藩、左、张之洞都很赏识他。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办兵工厂,主要内容是发展兵器。他起用徐寿、其子徐及华等文人,并推荐他们学精器,博采众长。近代造船1862年3月,徐寿和华进入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当时外国船只在中国内陆水域横冲直撞,非常愤慨。他们齐心协力为中国制造蒸汽机。但是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只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了蒸汽机的草图,然后在安庆长江边停泊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了一天。经过反复研究和精心设计,历时三个月,终于在1862年7月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着手试制蒸汽船。1863年,徐寿、华和徐寿的次子徐一起在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了蒸汽动力船的试制。当时清军的海军使用的是风帆动力的战船,不仅速度慢,而且受风向、风力、潮汐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大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的蒸汽动力战船。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魏源和郑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差距,并呼吁中国人民建立自己的蒸汽船,以竞争与侵略者在河流和海洋。当时湘军首领曾国藩为进攻太平军的需要,采纳了制造蒸汽船的建议,指派徐、华组织。1864年,安庆内军械所迁至南京,他们继续从事制造研究。1866年4月,在徐寿、华主持下,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出中国海军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历”号。4月的一天,南京下关码头人头攒动,‘黄历’号首航就在这里举行。‘黄历’长55城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蒸汽机,时速约12.8公里可行,耗银8000余两。曾国藩和曾纪泽出席了仪式。曾国藩解释船名的意思说:“古书上说黄鹂是大鸟,一举飞千里。”中国第一艘轮船,中国现代造船业从这里起航。


修复中国第一艘船“黄鹂”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欲在上海筹建江南制造局,主要从事军工生产。徐寿因才华出众,被派往上海掌管江南制造局。徐寿上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办好江南制造局的四点建议:“一是译书,二是采煤炼铁,三是自己造枪,四是练船海军。”他把书籍翻译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认为要做好这四件事,首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图书翻译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技知识,还能探索到科技的真谛,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他热爱科学,笃信科学,所以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里,他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迷信,从不相信算命、风水等。他家婚丧不择日,出殡也不请和尚道士念经。他反对封建迷信,但并没有像当时一些学习西学的人那样,跟随传教士信仰外国基督教。这种信念在当时真的很难能可贵。1868年,《博物新编》报道说,中国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情况下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黄历”。后来,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徐寿、许、华等人设计制造了“惠济号”、“姜草号”、“湛海号”、“成庆号”、“豫园号”等船舶,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新局面。翻译为了组织书籍的翻译,徐寿于1868年在江南制造局设立了专门的翻译馆。除了延揽傅兰雅、等西方学者外,他还延揽了对西学略知一二的华、季凤仓、赵和徐等人。自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专门翻译西方化学和蒸汽机方面的书籍。他与英国人约翰弗莱尔合作,翻译了从0755到79000的书籍,系统介绍了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在翻译上,他发明了音译命名法,命名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即把一种化学元素的英文发音中的第一个音节翻译成汉字作为该元素的汉字名称。例如,在命名固体金属元素时,总是使用‘金’字,并加上一个与该元素第一个音节相似的汉字,创造出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日本得知后,立即派学者到中国学习,带回日本使用。徐寿在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中起了先驱作用。


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徐寿与英国人约翰弗莱尔于187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借此机会,约翰弗莱尔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字林西报》。徐寿父子出版科技专著《化学鉴原》并回答读者提问。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从小跟随父亲做科学实验。17岁进入安庆兵工学院做科研。1900年,应张之洞之邀,前往湖北汉阳钢铁厂,在几个月内制造出我国生产的第一代无烟火药,突破了外国人对我国的技术封锁。1901年3月31日,因为火药意外爆炸,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死时只有57岁。许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以身殉职的科学家。徐寿墓现移至梅园空山。徐寿和他的翻译图书馆,随着一批外国科技图书的出版发行,声誉大增。在制造局,徐寿为舰炮和子弹做了很多发明,比如他可以自己做水棉药和水银炸药,在当时真的很辉煌。他还参与了一些厂矿的规划,这让他更加出名。李鸿章、丁宝桢、丁日昌等官僚都争相邀请他主持自己的企业,但徐寿婉言谢绝,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翻译书籍、传播科技知识上。主编徐寿先后在安庆和南京兵工学院主持轮船的设计和研制,成绩显著。清同治六年,曾国藩派他和儿子许到上海,掌管江南机器制造局,从事蒸汽船的研制。积极设立译馆,同治七年正式成立。在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约翰弗莱尔的合作下,翻译出版了13部科技著作,其中近代西方化学著作6部63卷,包括《格致汇编》《格致汇编》《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0755,《物体通热改易论》等。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体系引入中国。钠、钙、镍、锌、锰、钴、镁等的中文翻译。创造出来的,一直在用。在徐寿生活的年代,中国不仅没有外文词典,甚至连阿拉伯数字都不用。用中文表达西方科技术语是一个创举,做起来确实很难。起初,徐寿翻译书籍的过程大多是根据较新版本的西文,由傅雅兰口述,徐寿翻译。即傅雅兰说出书的本义,徐寿用恰当的中文表达出来。西方拼音文字和汉语方块字在构词原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几乎所有的化学术语和大多数化学元素的名称都没有现成的汉字名称。这可能是徐寿翻译书籍遇到的最大困难,徐寿在这上面花了很多心血。金、银、铜、铁、锡、硫、碳等常见元素,如养气、轻气、绿气、轻气,都是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命名的。对于其他元素,徐寿巧妙地运用了取西文第一个音节并创造新词来命名的原则,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徐寿的一大贡献。为了传授科技知识,徐寿和约翰弗莱尔于1874年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教授科技知识的地方。1876年正式开办,1879年招生,开设矿产、电力、测绘、工程、汽轮机、制造等课程。同时定期举办科学讲座,讲座还配有实验表演,收到超过


徐守浩的教学效果。它对建立现代科学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