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成年人犯罪 急

自暴自弃,想做坏人,想杀亲人

  加强自身素质学习,改变不良的兴趣爱好,疏远不正当的朋友。有苗头的话,说服教育、警告谈话。

  一、家庭教育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首要措施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国家培养人才的大事。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导致子女违法犯罪,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而且也是国家的损失。为了预防子女违法犯罪,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严格要求,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子女是爱子女的正确方法,而不能只想到让子女吃好、穿好、玩好,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培养子女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正如家庭格言中的名人吴玉章所说过的那样:“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予子女适当的父母之爱,在政治上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是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当子女出现一些小节问题的时候,不能看成是小事,放任自流,不加教育。家长应主动多与老师沟通,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道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当发现子女第一次犯错误时,一定要及时抓紧教育,决不能放松,更不能迁就。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从小抓起,抓早、抓好。

  (二)讲究方法,耐心引导。“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哪个做父母的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是,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就不那么容易了。由于子女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所以讲究教育方法是很重要的。首先,家长应考虑如何和子女培养良好的感情,做到既不溺爱子女,又对子女十分爱护和关心,对他们的正当、合理的要求尽量给予照顾,使子女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疼爱,子女对父母也就有较大的信任,并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子女出现错误时,父母在教育中动之以情,使子女深有感悟,而千万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不但有助解决子女的问题,而且也会增长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其次,要教育好子女就要了解子女,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的问题所在,对他们出现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耐心说服。要根据子女的年龄和环境进行针对性教育,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切不可感情冲动,更不可采取“棍棒加手脚”的封建教育方法,这样容易伤害子女的自尊心,使子女与父母之间造成感情隔膜和离异心理,甚至使子女离家出走,流浪社会,一旦被坏人引诱,很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言传身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既要言教,更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子女。家长的道德行为对子女起到最实际的示范教育作用,家风不正的家庭以及父母有违法犯罪的家庭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教育非常关键,如果父母言行一致,说得好,做得好,就会得到子女的尊敬,教育的效果也就好;如果父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更坏的效果。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是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措施
  学校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其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但是,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来看,学生中的违法犯罪占有一定的比例,学生中发生的违法犯罪问题,虽然有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各种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明显反映出学校教育上的某些缺陷和问题。

  (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考虑培养出理想的人只能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只重视体育,学生将成为可悲的兽人;只重视智育,学生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只重视德育,学生会成为病夫、懦夫。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学校应该放弃那种把德育看成是空任务,把智育看成是硬任务,把体育看成是软任务,把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智育为中心”,从而忽视对大多数未成年人教育的现象,这样抓的结果势必会导致有些学校升学率虽然提高了,但是,违法犯罪率也相应上升了。此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除了应经常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外,还应请法理知识强、办案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政法民警给学校上法制教育课,使学生真正树立远大的理想,科学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做好“双差生”和失足学生的转化工作。学校就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基地,教师要爱护学生,也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对先进和后进的学生应一视同仁,没有什么理由嫌弃后进学生,应针对那些毛病和缺点较多的学生,更多地给予关怀和爱护,这是感化和转化学生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同样需要教师的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于一时失足而决心站起来的学生,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往往可以使他们振作起来。所以,学校对那些“双差生”切不可另眼相看,更不能对他们采取看见恶心、想想伤心、不来校省心、被公安机关抓走放心的态度。如果将这种学生一旦推出校门,推向社会,就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就很容易上当受骗,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30
(一)个体预防措施
  就是针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动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削弱或排除。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犯罪是可预防的。一个人形成犯罪心理不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并可改变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情感、思维、意思、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青少年既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也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行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可以使我们抓住有利进机,对他们进行及时教育,把他们引向正确发展的道路。
  (1)遏止青少年无止境的个人需要,要使他们个人的需要适应社会的整体需要,必须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远大的生活目标和崇高的理想,要用健康的精神需要调节他们单纯的生理性需要,不能脱离个人的经济地位和可能,不能使青少年生理性需要占主导地位。
  (2)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无论是个人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由于各人的心理水平的差异及思想觉悟高低的不同,都会同社会的需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经常处于对立地位,那么个人需要就会成为不良行为的动因。因此,必须使青少年的个人需要首先服从社会的需要,服从国家、集体的需要,并且自觉地抵制或排除不正当的个人需要,使个人的需要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这样就可以使他们的个人需要不致超越社会所允许的范围。
  (二)社会预防措施
  (1)加大各级领导力度、组织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工作的领导,列入重要议事口程,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做到常研究、常部署、常检查,责任到人,奖惩分明。同时,要发挥好政法、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工商等众多部门的作用,使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在校教育力度
  要把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世界观是个人的品德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十分重要。要善于引导青少年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按照社会的需要,为者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探索、奋斗。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有一个正确的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的道德评价。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风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新一代。
  (3)加大社会的普法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设立的法制教育课要坚持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并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于其他各种教学中,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二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模拟法庭、参加公开宣判大会等。在社会,要深入开展“五个到家”活动。一是教材到家。把有关的普法材料发到千家万户。二是宣讲到家。对青少年遇到的突出问题,宣讲员及时入户宣讲。三是服务到家,对青少年遇到的涉法问题,各法律服务机构、普法宣讲员都要适时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他们依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帮教到家。对轻微违法、有劣迹和刑释解教青少年,基层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实行结对帮教,明确专人,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向他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正确引导。五是制度到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一些自律章程,发放到家,使之行为有规范、办事有章法,逐步养成依法办事观念。
  (4)加大打击力度
  一是加人净化文化市场的力度,为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消除“精神毒品”污染的力度,坚持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严厉打击制黄贩黄的谋利之徒,坚决取缔那些有色情内容的录像厅、歌舞厅、洗头房、按摩室及网吧。二是加入惩腐力度。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必须突出法律保护。
  (5)加大保护力度
  充分利用党的各种宣传工具,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各种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这是人们确定自己社会行为的依据、检验自己行为的标准。宣传内容积极的电影、文艺作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粮食,陶治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绝对不能让腐朽、低级、庸俗的东西侵蚀青少年。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严重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或重新犯罪不履行监护职责,放纵子女违法或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使之犯罪的父母,应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6)建立严密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互动网络
  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有重在责任,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是人生最佳年龄塑造性格的最佳场所,它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反之,它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产生也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说,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极为重要。同时,学校预防也不可忽视。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且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这一主导作用将会日益增强。青少年走出家庭、学校,踏上社会以后,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定型及发展方向开始起主导作用。所以,社会预防是整个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中的主导环节,它同学校、家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互动预防体系。
  青少年犯罪预防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靠一朝一日便取得预想中的成果,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并随着整个社会风气、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法制意识的增强,才能取得成效,我们应该相信,只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研究,采取正确的措施,就一定能够逐步解决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第2个回答  2010-08-01
  编者按: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省首次起草了《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今天起将在本报独家公开征

  集意见,《草案》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几乎每一项都涉及到千家万户。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约有1850万青少年,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省法院系统共判处未成年罪犯1390人,比2003年上升了9.8%%,比2000年上升了26.8%%。在2004年全省未成年罪犯中,暴力犯罪占总数的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8.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头等大事。本报讯(记者陈酿)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省正着手制定《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自今日起,省政府法制办与本报联合,在本报独家征集《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意见。

  《条例》(草案)是我省首次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进行立法,目的是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法律手段,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

  《条例》(草案)内容涉及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心理教育与矫治,未成年人与网吧,未成年人流浪乞讨,家庭残缺未成年人管教,困难家庭未成年人教育,有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治等。

  本报从《条例》(草案)中摘选了部分热点内容,从今天起,如果你有好的意见或建议,可以拨打安徽商报热线0551-2813442或省政府法制办电话0551-2602459,畅所欲言,广泛提议。七大问题成关注焦点

  《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内容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方面面,其中7项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问题一:如何保护单亲、离异、失亲家庭未成年人?

  《草案》第10条:村委会、居委会应为家庭教育失当或者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确定专门的工作人员或社会志愿人员为其提供个别教育指导,为贫困、单亲或者失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教育帮助。政府应当为村委会、居委会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资保障。

  焦点:贫困、单亲或者失亲家庭中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不足或者缺失的可能性较大,社会力量教育和帮助应当采用怎样的形式,在什么时机予以介入和弥补?该怎样形成社会合力,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教育?

  问题二:经营场所如何做到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草案》第14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饮酒。发现未成年人吸烟、饮酒的,应当予以制止。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并设置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烟酒的警示标志。任何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烟酒。

  焦点:商店、饭店等经营场所能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场所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该承担什么责任,由谁来监督?

  问题三:执法部门如何打击有害游戏软件和出版物?

  《草案》第17条: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版、制作、出售、出租、传播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出版物、游戏软件、玩具和饰品。娱乐场所不得从事含有淫秽、色情、迷信、赌博或者渲染暴力恐怖内容,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焦点:从源头上对侵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治理,执法机关该担当什么样的职能?对一些娱乐场所违法犯罪严重的,该进行怎样的处理和打击?

  问题四:怎样减少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草案》第18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互联网制作、传播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终端应当安装和使用封堵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的过滤软件。

  焦点:网吧管理该怎样进一步规范?如何加强社会合力,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有效管理?社区、学校组织在这方面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不规范网吧,我们怎样才能有效进行打击?

  问题五:如何解决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问题?

  《草案》第21条:民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辖区内的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进行救助。儿童福利机构、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等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将救助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开管理,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不良行为矫治。

  焦点:公安机关如何打击利用、唆使、胁迫、诱骗、携带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民政部门怎样发挥在救助和救济方面的职能,解决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不良行为矫正?

  问题六:工读学校该不该再建?《草案》第27条: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经其监护人或所在学校申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送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学校、工读学校进行教育和矫治。

  焦点:工读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但多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继停办。目前全国仅存60余所,且多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等,我省目前仅存两所,在校学生不足30人。工读学校还要不要办,如何建,建多少,如何管理?

  问题七:对刑满释放未成年人如何预防其重新犯罪?

  《草案》第34条:对刑满释放或者解除教养的未成年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帮扶档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救济条件的,应当帮助其申请和办理最低生活保障或取消社会救助救济。

  焦点: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各部门怎样采取措施,为其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安置服务?如何对他们进行持续不断的心理教育,以防止他们再走上歧途?(本报记者)“问题少年”的问题

  未成年人中小烟民占10%%左右

  “哥们,抽一支!”放学铃声刚响,合肥市某中学门前,一个男生便从兜里掏出香烟,点着了火,并给旁边的伙伴发上一支,然后便津津有味地抽了起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未成年人吸烟现象目前在初中学生中有增加趋势。一份资料显示,我国部分大城市未成年人吸烟率为8.40%至34.20%,未成年人开始吸烟的年龄低于14岁。

  未成年人吸烟不仅对身体危害大,更重要的是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由于未成年人无经济来源,为了达到吸烟的目的,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搞钱,这样容易诱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诱发他们吸烟的行为呢?调查发现主要有六大原因:追求派头和成人感的心理;对禁止吸烟的宣传持怀疑心理;从众心理;消遣心理和消愁心理;青春期的模仿心理及寻求心理寄托。

  14岁孩子为筹上网费拦路抢劫

  从小学5年级开始,张强(化名)就经常逃课去上网。在网吧内,他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玩得火热,但是上网的费用难住了这帮没有任何收入的孩子们,于是,一帮十几岁的孩子凑在一起在深夜拦路抢劫。当年他就被送进了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他要在这里呆上3年。据了解,我国有近1亿网民,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2%,未成年人占17.3%,有关部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的案卷归类分析发现,在其他类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稳中有降的情况下,网络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却大幅上升。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的能力差、易受网络游戏内容影响,盲目模仿游戏中带有色情、搏杀、武斗等暴力情节,痴迷其中,行为受到影响等。

  那么网吧经营者有没有对未成年人说不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吧经营者并未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进入敞开大门。

  父亲认为儿子偷窃是“顽皮”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问题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李某初中时多次偷拿其他学生的东西,家长知道后竟夸孩子聪明。后来,该学生采取砸锁撬门手段,夜间盗窃某机关大院,盗窃价值达3800余元。当有关部门通知其家长时,李父竟振振有词地说:“我的孩子是调皮,咋能是犯罪呢?”不良的学校教育管理是放纵“问题少年”的温床。有的学校不是潜心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是单纯追求升学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次有关部门到某校开展法制教育,该校只安排初一、初二学生参加收听。当问校方为什么不让初三学生参加?校长竟说:“初三的学生再有半年就该报考高中了,就不管他们了。”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问题少年”的诱因。今年3月,一名16岁的学生学着电视里的情节,蒙面作案盗窃,当问其犯罪的原因时,该学生竟然回答“好奇呗”。

  矫正工作“道路仍很长”

  一名16岁少年,仅仅因为与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小纠纷,便持刀砍死了同学,酿成了一件惊动安庆市的命案。未成年人犯罪不少都是这样产生的,有的甚至是一句话、一个玩笑、一杯酒而发生口角、争执,以致相互斗殴,最终酿成血案。

  调查发现,目前对未成年人加强矫正工作和法制教育已经十分迫切。有关人员认为,虽然目前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指导小组,在全省法院普遍建立了少年法庭或少年审判合议庭。但要惩治、教育、挽救所有的失足未成年人,道路仍然很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8-0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责任,必须给予从分沟通和正确的引导,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良社会信息,黄,赌,毒,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踊跃参加各种课外,社区活动。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远离犯罪
第4个回答  2010-08-01
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抵制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