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具体是怎么回事?

苏联?为什么这么叫他?是指哪个国家?有什么事迹吗?

苏联是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简称,采用此名是为了防止俄罗斯沙文主义,加强民族团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3
苏联是如何形成的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详细了解: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3061.html?si=3

这个联盟,1991年解体了.
第2个回答  2006-12-23
  苏联简介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在同盟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冷战时期开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关苏联解体的详细历史,请参看:苏联解体条目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其中一些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请参看: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按社会主义模式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则非常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沙俄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附属国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参看: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

  苏联和中国是国情比较相似的两个大国。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苏联领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人口为2.8亿,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苏联国内有大小民族一百五十多个,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中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口有13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大小民族56个。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程度很不平衡是这两个大国的基本国情。而越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国内问题就越复杂,对执政者的素质、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因此,研究苏联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苏联决策层的优劣得失,对我国的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第二,两国都是属于东方国家。虽然苏联地跨欧亚两大洲,传统上被列为欧洲国家。但实际上,苏联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从东方到西方的过渡性质,其中以东方性质为主。这表现在:首先,两国政治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君主独裁体制,即亚细亚专制主义,而基于西方的民主主义影响甚微;其次,两国社会传统中占主导地位都是臣民社会和臣民意识,公民社会发育得很不成熟,公民意识淡薄;再次,两国文化传统中服从多于思辩,也没有什么分权制约意识;最后,两国执政党的统治方式、权力架构也基本相似。

  第三,两国历史条件极具相似性。两国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极不成熟、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国都是在长期战争破坏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爆发革命的;两国的共产党人都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武装斗争后,独立自主地靠自身力量取得政权的(这一点与其他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很不相同);两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全都是斯大林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苏联模式”);两国都在体制的创建者去世后开始了改革。

  两国国情、文化、上层建筑和历史的相似性,决定了苏联发生的事情,很可能也发生在中国。实际上,虽然表现方式略有不同,但两国的许多重大事件基本雷同,甚至领导人的历史角色、个性都很类似。这再一次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前车覆,后车鉴。只有认真研究苏联历史,特别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避开改革进程中的陷阱与雷区,中国的改革才会取得成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既不希望我国中止改革的步伐,退回到极权主义时代;也不希望我国象苏联一样,在改革中陷入混乱与衰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2-23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联邦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后来还要分开。)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二次大战爆发后,为了防御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又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15个。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又兼任国防会议主席,接着,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4月,苏共中央召开中央全会,会议认为“国家已经处在濒临危机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在这次全会上,叶利钦被任命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并说“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在1988年6~7月间举行的苏共第十九次会议上,分成三派: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同月,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联盟形势岌岌可危。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该条约定于20日举行。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归于失败。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2月3日,俄罗斯当选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11月5日,叶利钦下令停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活动,并解散其组织机构。苏联共产党从此解体。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叶利钦。当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