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这句话是否是适用于一切的道德标准?

道德的基础就是不让自己被伤害。伤害自己自然是不愿的,伤害他人又会面临来自他人的伤害这也是不愿的。所以既不伤己又不害人就是道德的底线。在这之上就是高尚,为人为己;超出这个底线就堕落了,伤人者人衡伤之,以伤害别人来获得快乐的人最终要面对来自别人的伤害。 我总觉得还有些东西我没有想到,缺少了它这段话也只是笑柄。
上面所说的自身的意思就是自己所拥有的在乎的,比如信仰、家人、情感…,这些东西在道德上与自身是一体的。道德的标准不一但是道德的基础当是一样的,这就像一样米养百样人,但无论这些人是怎么的不同但它都是人。 感谢一知斋坚定我的信心,非常感谢!没有你我就入了歧途。我忽略了外在因素。个人道德的基础就是自身不受伤害,社会的道德就是不违背普世认可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是大多数人认为不会伤害到自身的标准。回各位,首先,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普世价值观在我们看来是扭曲的,这个被普遍认可的标准认为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物品,主死仆殉在当时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这不违背这条基础,这是被奴隶自身价值观所认可的。其次,溺水施救与否、换|妻事件或是抄袭、偷窃等等社会事件的社会道德标准也是取决于不希望自身所在乎的事物处于这种境地之中。 但是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有太多的事情无法做到两全其美,所以在不伤害自身的前提下尽量少的伤害他人这也是道德的。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讨论的是[最高道德标准]而非[全能道德标准]。
或许所谓的“适用于一切的道德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提出的是“适用于一切的行为标准”。简单分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论述君王与人民的关系)
说的是有德之君对每一位公民都是一视同仁,不会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人人平等。

◆ 在社会发展的诸要素中,道德标准的高低,是决定着物质文明积极程度的因素——比如核能的利与害、破坏性还是建设性,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的相对性的来源:[道]只有一个,[德]千千万万,[道德]标准因而随之有层次地固定下来,这就是[道德标准]的相对性。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愈高,那么社会就愈显和谐。越高标准的道德,越是符合大道。
● 基于此,道家思想中有关政治的理论——
主张以【道】致天下大同
大道失则退求以【德】治国
德无以施则退求以【仁】安民
仁不足则退求以【义】理政
义不正则退求以【礼】相待
所以[礼]是最“坏”的政治模式。[礼]就是法律。
但是[礼]具备三大优势:
一可操作性最强;
二是可量化、标准化;
三是执行的强制性。

★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道德分析论”五大道境,是相互并立但不可缺其一的五种研究领域。以下是【五大道境】之——人道。
{道境·人道·心道}——思想<成熟>;
{道境·人道·行道}——行为<稳重>。(注:这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本质区别的!)
●【正解:引用《南齐书》——三思而行。】(注:《论语》是反对“三思”的!)

解释(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评价依据理论动机和效果的辨证统一是一致的!):
①思“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该多好啊”;(那就尽力去做)
②思“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就玩完啦”;(那就克己不为)
③思“不愧对自己良心,不惭却他人自尊”。(这决定了做什么、如何做)
■ 其实做人就这么简单!多教条不益,多——就成了束缚人了。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讨论的是[最高道德标准]而非[全能道德标准]。
所谓的“适用于一切的道德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提出的是“适用于一切的行为标准”。分析结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02
我今天刚把道德搞明白了
首先有人会问道德真的存在吗?
显然是存在的,很简单的证明就是,很多事,我们都有道德上的判断,我们会说 这道德或 这不道德。偷窃是不道德的,杀人也是 不道德的,遵守法律是 道德的。,
那么 道德的 实质是什么呢?
我以为道德是由(道德的造出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舆论宣传)使人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我们知道偷窃是不道德的,杀人更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使“不应该偷窃,不应该杀人”这样的认识成为道德呢?
某个人出于自身利益发出这样的舆论“不应该偷窃”,而多数人对于“不应该偷窃”达成了共识(他们也是出于自身利益),他们又四处宣传,于是“不应该偷窃”这样一个观念成为了道德准则。
同样谁都希望被人杀死,那么他们就宣传“无缘无故地杀人是不对地”这样地观念理所当然被全世界地人接受了,因为全世界的人都不希望被人杀死。为了更加强化“不能无缘无故地杀人”,我们还制定了法律。
几千年前地奴隶时代,奴隶主们在用成百的人陪葬时,并未觉得“夺去他人地生命是不对地”当时没有这样的道德准则,当然有大量的人(奴隶)觉得不应该这样随意地夺去他人的生命。之所以这个观念没有变成道德是因为,持这个观念的人们没有强势的宣传能力。而之后,在封建社会,下层人民有足够的能力说“不应该随意杀人”,并且大多人接受了,所以它成为了道德。人民无权利阻止皇帝杀人,但人们知道“这是不应该的。”
在封建社会,君臣之礼也是道德。这个道德的主要造出者便是皇帝,他们大大宣扬了“我们应该有君臣之礼”

这便是道德的产生,利己主义。

至于关于环境或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事,我们也可以来分析一下。
目前环境保护这一观念正在向道德准则转化,这一观念的最初造出者是环境保护主义者,而他成为道德的道德造出者则是那些可能在环境方面失去利益的广大人民和政府。
动物保护目前还只是一个观念,如果要成道德,则依然需要更多人来支持这一观念。

这里要注意几个词,观念和道德。造出者。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
第2个回答  2010-08-02
呐!~我们先来说说什么事道德,道德呢,是人们一日日在舆论中在心中所形成的一套准则。这套准则为何会形成且历久不衰,原因在于它是人们用来保障自己的武器。人本是自私的动物,可一个人的力量远远抵抗不了外界的伤害,只能团结,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不公平的社会得到公平的等量交换。
如果自己都被伤害了,那我们信奉的所谓“道德”又应该将它摆在何处,一切都违背了我们形成这道准则的初衷,脱离了轨道,自然个人的信仰打破,便不存在道德了。
还有另一方面,或说一个人的道德不叫道德,若违背了集体的利益的时候,这种道德便会万夫所指,被冠上一个俗名——自私。一个手指头是绝对搬不动大石的,从这,我们也衍生出“道德”在多人认可时形成力量的强大,只有抱团,才有力量,才能保障自己~
所以说,我认同你的第一句话~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
第3个回答  2010-08-02
题主所列一段话,可以作为一个道德标准,但不是适用于一切的道德标准。
试分析如下:
1、道德的多重性决定了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
2、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群体所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不同的;
3、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关系中“道德”的内涵与修炼意义上的“道德”有本质的不同;所以“道德的基础就是不让自己被伤害。”这句话自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总结:
“道德的基础就是不让自己被伤害。”这句话不是适用于一切的道德标准。
第4个回答  2010-08-02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希望能给你带来些灵感:

所谓贵族精神,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的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一个社会很难人人为君子,但只要大多数人以贵族精神为自觉追求,便会形成文明的秩序和有教养的氛围。­

(道德感是发自内心的,它应该是根植于自由的灵魂中,或许楼主可以从这个角度再拓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