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服药后排病反应

如题所述

问1:听说有些病人吃完中药后上吐下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回答:这种情况被称为“排病反应”,是服用中药时的一种正常现象,尤其是在使用能增强正气的温运阳气中药时。排病反应发生是因为,随着正气的增长,体内的病邪开始与之抗争,导致病人出现一系列症状,如上吐下泻、流涕等。这些症状实际上是体内邪气外排的表现,随着邪气的排出,机体会逐渐修复,症状也会减轻或消失。只要辨证准确、服药无误,排病反应是积极的治疗过程。
中医学强调药物必须“中病”和“以知为度”,如《伤寒论》所提到的汗出愈、吐、小便如皂荚汁等症状。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强调过,只有当人体的体液、血液调和,痰、汗、尿、大便等分泌物排出体外,身体才能产生调和,疾病才能痊愈。
问2:同一张方子,有的人吃完拉肚子,有的拼命流清涕、打喷嚏,甚至有的会手脚麻木、心慌心跳、四肢发凉,这是为什么?
回答: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对同一张中药方子的反应也会不同。服用经典中药后,正气增强,体内的阴寒邪毒会从虚弱之处排出,人体各部位的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邪气积聚之所。因此,通过振奋人体阳气,促使邪气外透,最终实现疾病的治愈。
常见的排病反应包括:
(1)排寒反应:对于寒邪引起的疾病,需要将寒邪排出体外,疾病才能治愈。这通常通过感冒、喷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从四肢末梢和经络孔窍排出。
(2)情志抑郁所致的疾病,多以情志方面的反应及矢气和呃逆等形式排出。如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现大量的肛门排气,或经食道从口中大量噫气。
(3)痰湿所致的疾病,多以咳痰、尿频、腹泻、排汗、癫痫发作等方式排出。
(4)阳气郁滞所致的疾病,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
(5)瘀血所致的疾病,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经等排出。
(6)失眠及嗜睡:这是人体精气神进行自身良性调整的表现。
(7)气动反应: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麻、胀、凉、热、酸、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淤滞经络时出现的反应。
(8)发热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现象,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提高的表现。特别是胃肠道反应最为多见,因为后天之本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指出,多数患者以腹泻为主要排病反应,特点是次数虽多但不会特别难受。继续服药,腹泻即可自然消失。腹泻前多伴有一过性腹痛、腹中鸣响、矢气频频等,大便色黑、极臭、如水样、如黏糊状,但与普通急性胃肠炎、痢疾不同,腹泻后病人反而觉得轻松,停服中药后症状很快消失。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由邪气性质、病位深浅、本气强弱决定。部分病人可能出现剧烈的排病反应,称为“瞑眩反应”,常见于疑难危重症病人,但存在风险,不追求此类反应。在常规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才会考虑追求“以知为度”的瞑眩反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