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

如题所述

1.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利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在白色幕布后,艺人操纵着影人,同时用地方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并伴有打击乐器和弦乐的伴奏,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皮影戏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并因各地所用的声腔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皮影戏风格。
2. 木偶戏是一种由艺人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的的传统戏曲形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木偶戏表演。木偶戏在汉代兴起,到了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够进行歌舞戏的表演。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明代木偶戏已经在全国各地流行,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木偶戏更为繁荣。
3.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不仅装饰了人们的生活,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教育、表达、抒情、娱乐和交流等多重社会价值。
4.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也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年画正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体裁,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通常用于春节期间张贴,用来装饰环境,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喜庆。
5. 刺绣,古代称为针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在纺织品上刺绣出花纹图案的工艺。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尚书》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已经有了“衣画而裳绣”的规定。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时期的绣品,水平都非常高。唐宋时期,刺绣工艺更加精细,色彩丰富,刺绣开始被广泛用于书画和饰件的装饰。明清时期,宫廷中的刺绣工艺规模宏大,民间刺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等“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地方特色的刺绣工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