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中央2019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精品赏析

如题所述

?中国近现代书画一直占据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地位,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等名家作品及来源有据,流传有序的书画作品一直是市场上的焦点。

此次东京中央春季拍卖,近现代书画佳作云集,整容强大,夜场中吴昌硕的《修篁图》、《松竹梅三条幅》、齐白石的《长年大贵》等均乃不可多得之佳作,此外【中国近现代画画】及【日本书画家高桥广峰重要收藏】也生货汇聚,亮点频出,值得期待。

长物

中国艺术品夜场

9月1日18:00

倾情呈献!

一衣带水笔双辉

日本著名书道家宇野雪村同一旧藏

1987年阳春三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启功、宇野雪村巨匠书法展”被视为当代中日书坛的一大盛事。他们一位是中国书坛圣杰,一位是日本“前卫派”书法之代表,双杰联袂,可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为中日两国书法艺术交流史写下重要的一页。

藉著这次联展的机缘,启功、宇野雪村以及诸位中日书法名家、团体雅聚一堂,进行了连续数日的友好交流活动。在开幕式上,启功和宇野雪村当场为中日观众挥毫洒墨,并互赠墨宝留念,眼前此幅 启功 赠宇野雪村诗轴 正为当时所作。人民日报胡北子记录了启功先生落笔的一幕:“启功来到桌前,略一沉思,就在一块小纸片上,草拟了一首诗稿。然后,他客气地对宇野雪村说了一句‘棋语’:那我‘先手’了,随即提笔疾书……” 可见此作为启功先生即兴所书,乘兴之作,往往更见功力,是作书写潇洒大度,落墨轻重有度,笔法稳健。挥毫每有神来之处,更胜书斋之作。作为中日书坛双杰的友好见证,今再观之,依然满纸真情。

启功在展览会开幕书会上即席挥毫(左为宇野雪村)

人民大会堂内展览庆祝宴,启功、宇野与诸家交换书作

Lot 1

启功(1912-2005)赠宇野雪村诗轴

纸本 立轴

135×65.5cm 约8平尺

JPY : 1,500,000 - 2,500,000

RMB : 90,000 - 150,000

来 源:宇野雪村同一旧藏、稲村云洞递藏。

注 :宇野雪村上款。

此作乃启功先生在1987年“启功、宇野雪村巨匠书法展”开幕会上,为宇野雪村(1912 -1995)所作即兴诗。乘兴而书,展纸挥毫,书家即兴所书,往往更见功力,发挥每有神来之处,更胜书斋之作。此作书写潇洒大度,落墨轻重有度,笔法稳健。较之其过往作品,此作更显从容随心。启功先生书画俱佳,生于一个没落皇族家庭,少小受尽孤苦,启功先生不屈不挠,克服了一切苦难,其自谓学书从赵孟頫入,再后从晋唐法中探求真谛,书画俱能出己意,终成一代大家,眼前是幅即兴之作,诗书俱绝,堪称双壁。

“宇野雪村、启功—巨匠书道展”图录

后记刊有启功、黄苗子等人即席挥毫的记录

198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载启功挥毫一刻

裱边钤印“云洞珍藏”属稲村云洞之鉴藏印,稲村云洞(1924-2016),日本著名“前卫派”书道家,曾任国学院大学讲师、财団法人毎日书道会最高顾、全日本书道连盟常务理事等。平成八年(1996),稲村氏接替宇野雪村成为日本艺术研究団体“奎星会”第三代会长,故应在其时继承了宇野氏的部分珍藏,传承至今。

Lot 2

黄苗子(1913-2012) 篆书“一衣带水笔双辉”

丁卯(1987)年作

纸本 横披

66×131cm 约7.8平尺

JPY :800,000 - 1,200,000

RMB: 48,000 - 72,000

来源:宇野雪村同一旧藏、稲村云洞递藏。

注:启功、宇野雪村上款。

是幅书法是黄苗子先生为庆贺启功、宇野雪村两人联展而作。1987年,黄苗子作为书法家协会理事,受邀参与“启功、宇野雪村巨匠书法展”所办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于同展览开幕会上,诸家以笔墨交流切磋,故有是幅作品应运而生。黄苗子书法活泼可爱,极具生活气息,其用笔结体多自清人中来,如其常见的隶书,多参以伊汀州法为之。黄苗子早年随邓尔疋学习书法,后以漫画、文章著于世。作为文人,黄苗子所书所画多以逸趣胜,与启功先生书法之学者风相去甚远,黄苗子书法更多的是玩味、游戏,而意趣超然,为很多所谓书家所不能追及。

Lot 3

吴昌硕(1844-1927) 节临石鼓文

庚申(1920)年作

纸本 立轴

122×46cm 约5.1平尺

JPY:3,000,000 - 4,000,000

RMB:180,000 - 240,000

《节临石鼓文》作于1920年,吴昌硕时年77岁,内容取自《石鼓文吾水诗》,是石鼓文最后一石所记载的诗歌,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吴昌硕的篆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初学小篆,远取秦篆李阳冰,近涉邓石如、吴让之,中年以后从秦刻石、汉印、砖瓦文中汲取营养,43岁时得潘瘦羊赠石鼓文拓本,便终日临习,以石鼓文为研究对象,最终“继承石鼓之遗意,扬石鼓之精神,变石鼓之体貌,入石鼓出石鼓而成自家气象,成吴氏石鼓文”。吴昌硕善于融会变通,他在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石鼓文的上古之风中加入了奔放不羁的笔势,从而造成一种新的书法体势,使篆书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也因此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此件《节临石鼓文》是吴昌硕晚年的作品,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减少了方折,以圆转为主。此书结构平稳,章法规整,内外疏密富于变化,既对称整饬又参差错落,点画曲折缠绕,线条饱满圆润,结体错落多变,字体遒朴奇崛,笔划转折处颇显灵动遒美,整体营造出一种郁勃纵横、古茂雄秀的境界。

Lot 4

吴昌硕(1844-1927) 松竹梅三条幅

己未(1919)年作

水墨纸本 立轴(三屏)

137.5×34cm 约4.2平尺×3幅

JPY: 8,000,000 - 10,000,000

RMB: 480,000 - 600,000

《松竹梅三条幅》作于1919年,吴昌硕时年76岁,这一时期其大写意画的题材较之以前幷未有太大变化,但画面更为简洁纯粹,笔意也更为疏放,从此作中便可见之。三君子是吴昌硕喜爱的题材,三条幅分别绘松、竹、梅,均以水墨而出,彼此独立成幅,又有关联。三幅画均章法简率,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布局平实而又构思巧妙,以一种简约的方式呈现出松、竹、梅各自的风骨和姿态。

Lot 5

吴昌硕(1844-1927) 修篁图

己未(1919)年作

设色绢本 立轴

135.5×46.5cm 约5.7平尺

JPY : 3,000,000 - 4,000,000

RMB : 180,000 - 240,000

《修篁图》创作于1919年,时年76岁的吴昌硕居住在上海,虽然已值桑榆晚景,但这个阶段仍然是他的一个艺术高峰期。竹是吴昌硕一生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吴昌硕的故乡安吉自古被誉为“竹乡”,他对于竹子有著浓厚的故土情怀,同时他也欣赏竹子的清高气节,题画诗:“不与参差杂树群,龙孙凤尾拂青云。岁寒空说多三友,直节虚心只此君。”表明了他的洁身自好的文人心志。吴昌硕画竹吸收了苏东坡的笔意,此画题跋中即称“拟坡公色竹法”。苏东坡认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反对“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画法,吴昌硕可谓颇得其意,注重描绘竹子的整体观感,而非纠结于局部和细节。

《修篁图》以一丛竹为主体,近乎垂直,凸显其挺拔之姿,构图虽简单,而繁简、疏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竹叶以浓墨写出,落笔潇洒自如,水墨湿润淋漓,竹竿则用淡墨画出,造成一种反差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感。竹叶幷没有过多的浓淡变化,而是通过叶片的穿插和迭加增加了整体的连贯性,幷减少了密集的竹叶予人的壅塞之感,在《潇湘竹石图》中,苏轼即运用了这种技巧。两者的不同在于,苏轼画竹融入了楷书及行书的笔意,“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他画得竹叶长短阔狭浑如天成,楚楚有生气。吴昌硕则是将石鼓文、篆刻的笔、运刀、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极富金石意味的刚硬画风。从这幅画中可见一斑,吴昌硕在画竹时,幷没有过多考虑竹子本身的形态,而是直落中锋,一挥而就,笔意遒劲质朴、老辣酣畅,这种“金错刀”式的笔法粗矿不羁,运势如风,极见力度,呈现出了竹子的洒脱风姿。左侧的书法长题整饬而又跌宕多姿,与右侧的竹子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Lot 6

齐白石(1863-1957) 长年大贵

癸已(1953)年?九十三岁作

水墨纸本 镜框

81.5×46cm 约3.4平尺

JPY: 8,000,000 - 12,000,000

RMB :480,000 - 720,000

上款人: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来 源 :台湾重要藏家旧藏。

此幅《长年大贵》乃齐白石作于1953年耄耋之年,整幅画面简洁利落,用笔老辣,信手拈来,可谓白石老人晚年之力作。只见画中所绘乃乡间常见的两种鱼,题材朴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虽寥寥数笔,游鱼在水中自由游弋的生动形态便跃然纸上,足见齐老之功力。鳜鱼谐音 “贵”,而长长的鲶鱼谐音“长年”,故有”长寿大贵”之意。而画面左侧画题更以篆书写之,笔画沉厚奇拙,更添吉祥之意。齐白石在同一时期多次创作同类题材的作品,如《齐白石全集》里收录的两幅《鲶鱼》和《长年》,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八十八嵗作《长年大贵图》,可资对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齐白石 八十八岁作 长年大贵图

上款人王朝闻(1909-2004),乃近代美学家兼雕塑家,曾在大雅宝胡同与白石老人为邻里。大雅宝胡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宿舍所在地,二十世纪中国画史上的大家: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李苦禅等都曾是这里的住客。据记,画坛前辈齐白石是大雅宝人共同的老友,齐白石的两个弟子李苦禅和李可染,分别住在大雅宝的前院和后院,因此齐白石便成了这个院子的常客。白石老人与大雅宝十几户人家关系亲密,常常以画相赠,送出的都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以表生活和乐的美好祝愿。

1950年,在大雅宝胡同庆祝白石老人90岁寿诞时合影

(后排右起第三为王朝闻)

此画后为著名学者马国权收藏,见画左下方钤“羊城马国权所藏书画”之鉴藏印。马国权(1931-2002) ,字达堂,广东南海人,金石书法家。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事容庚先生。1979 年移职香港《大公报》撰述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后又被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处委任为艺术顾问。曾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等。启功的书学著作《论书绝句》,亦是应他请求而在其主编《大公报》“艺林”周刊发表,并结集成书。马国权为人谦和,与众多学者名家交善,对书画很有研究,收藏颇丰。

Lot 7

李可染(1907-1989) 放牧图

设色纸本 立轴

76×49cm 约3.4平尺

JPY : 3,500,000 - 4,500,000

RMB: 210,000 - 270,000

此图中颇可感受到这种趣味,画中两个牧童在丝瓜架下斗蟋蟀,书本被随意地扔在地上,两头牛卧在地上酣睡,这是放牧之后的闲适生活,平淡而令人向往,在李可染的《秋趣图》中也常见这一“斗蟋蟀”的主题。画面构图简约,但是出奇制胜,左上侧的丝瓜架、牧童,与右下角的牧牛构成对角线之势,中间有大段留白,使牧童与牛形成似断且连的呼应关系。丝瓜架以重墨写出,木架前后穿插,墨叶湿润淋漓,看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实则洒脱不羁,趣味横生,同时直线、斜线和块面的组合也构成了一些几何趣味。牧童的造型稚朴洗练,寥寥数笔,即表现出了两个牧童的戏耍争执的瞬间。右下方两头牛正在闭目酣睡,画家以浓淡不一的水墨渍染出牛的躯体,再以浓墨画出脊椎,以细线勾勒出牛角,笔墨苍老劲健,层次丰富。整幅画虽笔墨不多,但是构思巧妙,信手写来,处处充满趣味,动静结合也恰到好处。这个牧歌式的场景是李可染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承载著他在现实世界中失落的情感的载体,也是天涯沦落人的精神慰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