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低迷时期,"口红经济"理论揭示了某些商品在逆境中反而可能迎来销售增长。这类产品需具备附加意义,如化妆品,其销售在经济萧条时反而上升,如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化妆品销售却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9·11事件后的口红销售额更是翻倍。电影产业也受益于这种现象,如好莱坞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中崛起,2008年的衰退中票房也有所上升,如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首周票房破8000万。
在消费方面,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稳定,而轻工业、纺织品因消费者有余裕购买小物件如新衣、家电而复苏。例如,2009年"危机宝宝"的增加带动婴儿服装销售,尽管出口受阻,内销却逐渐上升。此外,互联网行业,如淘宝、网游和社交网络服务(SNS)如开心网,由于闲暇时间增多和低成本娱乐方式的需求,也得到了发展。网游产业甚至被视作金融风暴的避风港。
然而,汽车行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显著,中国车市销量下滑,消费者更倾向于持币待购。尽管油价下降,但车价昂贵,新能源车如混合动力车暂时难以成为主流。钢铁、造船、石化等重工业依赖政府投资驱动,但因价格调整需时间,短期内增长性不明朗。
总的来说,"口红经济"虽不适用于所有行业,但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商品和消费领域中,能反映出经济困境下人们寻求心理慰藉和生活小确幸的趋势,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销售增长。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也可能是"口红效应"的体现。
扩展资料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