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相告!!谢谢啦!

如题所述


一,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狼>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二,副词
1.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1)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
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六 名词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
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将来,将。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11)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8)即“伪”,伪装、假装。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要是觉得还不够的话,就去查百度百科。解释也是很详细的。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帮助。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23
可以用古汉语字典查,每个字都有多个意思
第2个回答  2010-08-23
1。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那些;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假如,如果;大概,也许;一定,可要,还是;岂,难道;助词。
2。以:认为;使用;用来,凭借;把;因;和,跟;在,于;而;表锈蚀关系;通已,已经。
3。于:在......;比,胜得过;表被动。
4。而:如;表因果,假设,递进等(灵活翻译,句子顺了就行)。
5。为:做;制造;治理;作为;成为;是;表被动关系。
第3个回答  2010-08-23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