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将领是如何打仗的

开打前应该站在队伍前,等真正开打后肯定把旗帜一挥,让士兵冲上去送死,自己躲到后面乘凉,如果说带头冲上去的话打个10场仗他只是缺胳膊少个腿就很幸运了,是这样吧,应该来说以前都是这样打仗的吧
单挑应该是真的,但我不相信哪个有能力能在乱战中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就算你武功高把前面的人砍了,说不定旁边有个人一枪把你脑袋摘下来了呢,乱战的时候根本就看不到……就算盔甲好被人用刀或枪捅一下也很难受吧……
马鞍秦朝是肯定没有的,至于三国有没有马鞍还是疑问,但至少三国时期主力是步兵,骑兵的作用好像不怎么样,如果没有马鞍的话骑兵肯定是冲到敌人面前跳下马来再开打,但没马鞍也不能说明没有在马上装一些尖刺什么的来防止敌人靠近,然后将领用长兵器打击敌人

三国时期打仗基本常识如下

1、可以肯定在三国时基本没有什么武将单挑了,武将单挑基本上是春秋时代的事了,战国时都很少,更别说三国时代了。

2、三国时期士兵被杀死的少踩死的多,士兵如果在打仗中摔倒估计就死翘翘了。

3、在大规模的战役上(比如官渡,赤壁,夷陵)打的是战略。而在两军士兵正面对阵的时候打的就是战术和布阵,最关键的是布阵。

4、历史上的三国战争反而不看重单纯的谋略,各方势力都更像是胡人一样强调纯粹的武力。用很多事后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野蛮对抗。

5、一般像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其实都是多少懂一点布阵和战术的,但是一般他们的身边都会有重要的幕僚(谋士),比如关羽的幕僚就是马良,马良本身是很不错的,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6、关羽张飞本身的武力也不会差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的谋士程昱说关张为万人敌,而作者陈寿也是评价关张万人之敌,为世之虎臣。


扩展资料

关于作战的阵型。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的主要作战形式就是战车打头,步兵为主,步兵中又包括手持短刀的盾牌兵、弓弩手和长矛兵。不同接敌形式下有不同的军阵,绝不是冲到一起乱打。

敌方射箭时,盾牌在前组成严密整齐的盾墙,不仅保护正面还要保护上方,因为弓箭的“弹道轨迹”是抛物线

我方冲锋时也是盾牌墙在前,接敌时往往是变阵为长矛在前。不同的阵法变换根据擂鼓的节奏指示,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口令,各兵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两军接触的永远是一条线,绝不是双方交叉在一起乱打一气,那是打群架不是战争。

因此擂鼓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绝不仅仅是为了助威,而是为了传递命令。要知道上万人成阵型在一起,又不是信息化时代,能够控制士兵是作战的基础。

参考一下楚汉传奇电视剧里面,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首先在台上宣布的就是军令,什么举旗不起、按旗不付,闻鼓不进、鸣金不退之类的都是斩。

各国有自己的节奏口令,不同节奏代表的含义仅己方知道,如果被敌方掌握相当于军事密码被敌人破译。从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双方作战很少混乱在一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1.可以肯定在三国时期基本没有什么武将单挑了,武将单挑基本上是春秋时代的事了,战国时代都很少,更别说三国时代了。

2.在大规模的战役上(比如官渡,赤壁,夷陵)打的是战略。而在两军士兵正面对阵的时候打的就是战术和布阵,最关键的是布阵。

3.一般像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其实都是多少懂一点布阵和战术的,但是一般他们的身边都会有重要的幕僚(谋士),比如关羽的幕僚就是马良,马良本身是很不错的,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4.关羽张飞本身的武力也不会差三国志中记载曹操的谋士程昱说关张为万人敌,而作者陈寿也是评价关张万人之敌,为世之虎臣。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那个时代的武将你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1700多年以前的事,现在解释不通的。

大规模作战,双方兵力对等这时候两军就会派出武将进行单挑。往往这时候赢的一方,士气上就会压制对手,因为以前的兵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纪律性(少数除外,那些都是军队中百里挑一挑出来组成的特种部队。如曹操的虎豹J),那时候大部分当兵是为了活下去。
而小规模的时候,才是考验这些武将的能力,这些武将会作为冲锋的箭头,扎进对方的军阵里。
这些武将都不能用常理来说的,那时候马上的都是长兵器,武将借助马力,一扫是一大片的。
还有将领本来就是带兵冲在最前面的。
你说的躲在后面运筹帷幄的那是帅。这类人比如说有(周瑜,曹真,司马懿,陆逊等···诸葛亮有时也充当)

还有打仗绝对是骑马的,照搬上面的话不要用现代人的智慧去小看古时候的人。
那时候的打仗是有骑射的(史料上有),你想过在马上弯弓射箭,瞄准敌人,没有固定的地方是怎么射出箭的吗?不要说极个别。那时候游牧民族也没有马鞍,为什么他们几乎男的人人会骑射?
这说明要么古时候有马鞍,有么就是古人有不用马鞍照样能稳定自己的东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8-23
古时的战斗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两将相对,一对一的厮杀。那只是小说的浪漫主义描写。实际上古时作战是讲究布阵的,主将是坐镇中军指挥,并不是冲到最前方。古时的名将,虽然不排除像项羽、李广这样的一流猛将,但是更多的是以智谋取胜。例如韩信,他个人的武术肯定是不高的(如果他很能打的话,估计也不至于受到胯下之辱),他的胜利是在谋略而不在勇武。南北朝时的名将陈庆之,据说连弓都拉不开,看上去就是个文弱书生,但是他的统帅能力和谋略是鲜有人及的。
另外,三国时期是没有马镫的。马镫应该是在北魏时期发明的。所以在马上是难以做出太多的攻击动作的。像小说里说关羽的刀重82斤,绝对是不可能的。一则是当时的冶炼技术难以达到,另外没有马镫,武器过于沉重,舞动时造成的巨大惯性会把人晃下马来。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关羽杀颜良的时的原文是:“策马刺良”所以可见应该用的是长枪类的武器。
但是在三国里确实有勇武的猛将。除了关羽,《三国志》里曾经描写过张辽和徐晃身先士卒,带领本部以少胜多的情节,但是那都是在士兵的配合和掩护下进行的,估计他的身边肯定有“警卫部队”,不然以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在多年的征战中生还。总之,大多数武将确实有过人的武艺,虽然达不到万夫不当之勇,但是一个对几个估计问题是不大的。而在作战中,虽然他们有时也冲锋陷阵,但更多是时势所需,一般正常的情况下,主将肯定是坐镇中军指挥的。
第4个回答  2010-08-23
古人作战一般不会单挑的。而是用智谋和优秀的指挥取胜。比如说两军对战,主将都会布置战场也就是布阵,优秀的阵形是取胜的一大关键。
比如说这是古代将领的一道布阵军令:弓弩手射住敌军阵脚,步骑分开。一通鼓后,一营骑雁形阵突进500步,步跟进。二、三营骑兵两翼展开。(古代的营=现代的团)命令下完,然后士兵会在高处摇着令旗传令或者用声音、烟火传令。这才叫打仗。
按照孙子兵法的中的描叙,古代打仗都是先布阵,要称敌人布阵未完,我军快速布好阵全军冲锋。这就是;“趁乱而攻之的道理。”但是战前各个部队都会进行分工,比如:彪悍之士据为一班名曰:突阵之士,一般是关键时刻用来撕开敌军防线 忘死之士据为一般名曰:敢死之士,这是地地道道执行有去无回的任务时他们才上。其实这才叫打仗呢,
主将一般会在队伍最后冲锋,但也不排出个别不怕死的或者艺高人胆大的为了鼓舞士气在队伍前面冲锋。
关羽斩颜良的真实历史上他是随队伍冲入颜良乱军之中,注意:是乱军!也就是两军混战中,关羽正好冲到颜良身边,一刀干掉颜良。要是关羽自己冲到颜良军中,把颜良杀了,关羽还回得来吗?人家颜良的部下难道都不会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