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落地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在中国的地位?

如题所述

很多人认为:论实力中国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拼不过北大和清华,但是中科大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争创一流,创造了每千名本科毕业生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纪录,新世纪以来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的创新成果,“中国科大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低调而务实,沉潜而奋发,中科大在其发展历程中积淀出包含爱国、务实、创新等要素的“科大精神”,生动诠释了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勇攀创新高峰带来深刻启示。

从攻克“两弹一星”、筹建同步辐射加速器,到研究铁基超导,发射暗物质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一代代科大人将科技创新突破与国家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向科技前沿进军,为国家培养尖端人才,践行了科教报国的铿锵誓言。

中科大始终保持刻苦严谨的学风校风,坚持尊崇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导向,注重让学术大师、知名教授执教一线,专心致志育人才、搞科研。

自从1970年从北京下迁到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以来,但人们一走进科大,没有车马喧嚣,没有市井浮躁,“官本位”没有市场,“处处皆有大师,转身即可讨论”的学术氛围令人心旷神怡。

全心全意做学问,面对诱惑不盲从,让一心向学的醇厚学风浸润校园、深入人心,这是中科大的魅力所在,更是当今大学需要守望的精神家园。

而且中科大从不扩大招生,每年招生规模总是保留在1600名左右,规模小,便于管理,便于小班因才施教、因人施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果把中科大比喻成一座山,那么她并非是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但却是一座山峰秀丽、处处有景的“英才摇篮”和“创新高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大的大学精神和办学之路,深刻回答了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之问,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精彩样本,因此人们才认为中科大是我国最好的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我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与一个问答,都是在说为什么中科大会落户安徽,而非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非常之多,也是让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主要原因就是“战备疏散”策略,还有1969年“珍珠岛”事件,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采取的“战备疏散”策略,而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一开始中科大领导希望去往河南或者湖北,但是其中的各种理由也就不说了,反正就是不行,所以又去江西与安徽宣城,也是存有各种因素,没谈成。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时任安徽省领导李德生。就是他首先把中科大引进安徽安庆。但是奈何办学条件实在艰苦,房子的门窗全无,有的砖垒石砌,交通不便,睡觉都是在草席上。最终协商定于安徽合肥。

当时都觉得合肥这么做实在看不懂,腾出合肥师范学院的房屋给予中科大,自身发展本就是个大问题,何来那么多资源倾斜于中科大。但是这就犹如一次投资,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

其实在南迁后,中科大真的是一穷二白,连实验用的仪器都损失三分之二,师生损失50%,就算是在合肥修生养息两年,师资力量也是不足百位。能发展到如今的世界名校,有谁可以说离得开合肥?所以说合肥造就了中科大并不为过,虽然现在中科大隶属于中科院领导,但是也离不开合肥资源的倾斜。

之后中科大一度想迁回北京,毕竟依靠中科院办学,但是安徽的极力留下,所以现在中科大依旧在安徽合肥。那么中科大的原因,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现在还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双方互助互协。

第2个回答  2017-12-26

位于我区重点项目通用机场、快速通道附近的大型墓葬“不见冢”,因其特别的历史原因,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但该墓葬与推测中的王子朝有无关系,日前,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将来自美国的权威检测结果证明书交给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检测结果明确证明,经“碳14”的科学检测,该墓葬距今约2300年左右,也即:公元前300年前后,为典型的战国墓葬,与王子朝的埋葬时间为同一时期。

科学总是严谨的,为使这宗迷案最终得到证明,为我区的项目建设提供前瞻支撑,日前,我区与中国科技大学考古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共同探测、研究及其他内容的合作协议。

11月13日上午,我区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合作座谈会,在安徽高速开元国际大酒店五楼永隆厅举行。

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管委会副主任艾剑,管委会主任助理、皇路店镇党委书记张国庆,南阳市政协委员、南阳金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金明,南阳师范大学教授、考古学者袁祖雨,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教授金正辉,副教授范安川、吕骎骎等参加座谈会。

会议首先就双方有关合作意向及前期考察情况进行交流。

座谈会上,白振国首先就“不见冢”墓葬与鸭河工区项目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做了简要介绍。他说,鸭河工区的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事关国家大局利益的“不见冢”及与其相邻鸭河域内“双庙”的地下文物同样不可忽视,我们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相信,“不见冢”与“双庙”的地下文物资源应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既要看眼前,又要顾长远,又要抓经济,又要顾大局,对这些重要的文化遗存,我们在没有得到科学论证之前不会“一铲子”推过去,我们要的是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共同发展,所以,希望中科大在此方面大力支持,通力合作,共同演绎一出利国利民的大剧目。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主任、教授金正辉)

金正辉教授向与会人员通报并展示了我区不久前送检的“不见冢”墓葬提取的碳物质的检测结果,他高兴地告诉与会人员,来自美国的权威检测说明,你们送检的碳物质距今已有2300年之久,与你们猜想的王子朝死亡时间为同一时期,“不见冢”为战国时期墓葬无疑。

金正辉在发言中首先对鸭河工区尊重科学、国宝意识、顾全大局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同样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发掘好国宝,保护好文化,推动好经济,建设好鸭河。

11月14日上午,签约仪式在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狭窄实验室,宽阔大舞台,在大家的热切期待中,艾剑与范安川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上庄重签字,签约仪式圆满成功。

协议约定,中科大文物考古实验室将于本月底前后奔赴鸭河,与南阳考古同仁一道,共同开启关于“不见冢”、“双庙”及其晁庄东周遗址等地下迷宫的钥匙。

协议签署后,在双方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我区将一批即将送检的“不见冢”遗址的铅锡锭块,移交给中科大考古实验室。

在中科大考察期间,白振国还在金正辉及同仁的陪同下,参观了中科大校考古实验室,他对性能极其强大的考古设施、设备极为赞赏,更坚定了双方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探索已经开启,精彩即将呈现,一个关乎经济、牵动社会的重大话题,终将在鸭河大地上隆重推出。

本文来源:南阳市鸭河工区

第3个回答  2017-12-26

点击上方“小岷”可以订阅哦!

近日,岷县一中副校长包玉龙和教师汪治江赴安徽参加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十六届郭沫若奖学金颁奖仪式。

在颁奖仪式上,包玉龙校长和汪治江老师与获得第三十六届郭沫若奖学金的我校2013届优秀毕业生韩江帆同学合影留念

韩江帆,男,汉族,甘肃岷县人,系我校2013届高中毕业生,在2013年高考中以62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核工程专业。近日,韩江帆同学荣获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十六届“郭沫若奖学金”,为甘肃省籍唯一一名获奖者,这不仅是韩江帆同学个人和家庭的荣耀,也是母校(岷县一中)的光荣。

“郭沫若奖学金”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中国第一个奖学金,由学校首任校长郭沫若先生捐出稿费设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的最高荣誉。36年来共有784名本科生获得“郭沫若奖学金”,他们在教育、学术、科技、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来源:岷县一中

点击下图阅读往期精彩

央视纪录片远方的家~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