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具体历史经过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发生在1919年。在此之前,近代思想先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1915年起发起了追求科学民主和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铺垫了重要思想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19年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等要求,竟遭会议拒绝。4月底,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北京的学生率先提出抗议。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还我山东”等,要求严惩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随后,队伍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抗议,又到赵家楼曹汝霖家。曹汝霖溜走,章宗祥遭痛打,赵家楼曹宅被愤怒群众烧毁。北洋政府派军警逮捕了学生市民32人。第二天,北京大专院校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支持,很快形成全国性的抗议运动。6月以后,上海工人也举行罢工,爱国浪潮在全国150多大中小城市展开。北洋军阀迫于各界压力,只好同意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免去曹、章、陆的职务。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政治运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革命历史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2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发生于1919年5月4日。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一战”后的巴黎和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美、英、法、日等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中日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夺走的在山东的权益,但这些合理的要求却遭到列强的拒绝。在“弱肉强食”的国际政治博弈中,眼看着山东就要落入日本的掌控之下,古老的中国面临着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北洋政府准备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出后,事情发生了转机。转机就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而促使转机发生的,正是一群爱国的学生。
根据陈平原、夏晓虹先生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笔者把5月4日那一天发生的事情梳理如下:
5月4日那一天是一个春日融融的周日,在天安门前,自东、西、南三个方向,渐渐出现数千名青年学生。
学生们或穿长袍,或穿短黑制服,有的来自北京大学,有的来自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有的来自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有的来自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有的来自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有的来自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有的来自铁路管理学校,有的来自高等警官学校,有的来自北京税务学校,有的来自中国大学,有的来自汇文大学,有的来自民国大学,有的来自朝阳大学。
学生们个个手持白旗,发放传单,表达学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宣言和游行口号。学生们想要游行,让国民知道巴黎和会的事,还要到东交民巷的德、美、法、意各国使馆提出“说帖”,表达意愿,获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然后还要回到这里,开会商议善后办法。
当局此刻只是担心引发国际纠纷,看到比较平和的学生游行,并未想到这居然会成为席卷中华大地、影响中国历史的深远事件。
结果,因为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受阻,少数学生代表前往美、英、法、意大使馆留下“说帖”,却并未如愿见到大使,游行队伍更是难以平息内心的愤怒。游行队伍边走边高喊口号,散发传单。他们来到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距离外交部不远的赵家楼2号。赵家楼是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似乎是慑于微妙的局势,洋房的门窗紧闭,周围还有200名军警。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手无寸铁的学生被愤怒驱使,居然破窗而入,并打开大门,众人痛殴卖国贼章宗祥,并火烧赵家楼。与之相对的则是手持武器的警察,在仓促之间,看着一向温和的学生如此凶猛,在震惊之下竟然不知所措。
后果十分严重,当局十分愤怒。当晚,就有来自不同学校的32名学生因此事被捕入狱。监狱条件恶劣,臭气熏天,但爱国的学生们却情绪高涨。
北洋政府希望用压制的办法解决问题,可是高压政策并没有奏效,反而激起了民愤。次日,全北京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罢课得到了天津、广州、长沙、上海等地学生的响应与支持。不仅如此,就连得知消息的日本、法国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在南洋等地的华侨学生也纷纷举行爱国活动,支持“五四运动”。
转眼间,6月来临,北洋政府更加焦头烂额,因为参加爱国运动的已不仅仅是中外的学生了。6月初,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地的工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政治罢工。
在学生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下令撤去曹汝霖、陆宗舆与章宗祥三位卖国贼的职务,并于6月28日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