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详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3

在古代文献中,有一种独特的房屋被记载为"干栏",其字面含义为"上面的房子"。在壮族语言中,“干”意味着“上面”或“稻梗”,而“栏”指的是“房屋”,结合起来就是指高处的住所。这种建筑形式与记载相符,如“人们在树上堆积木头作为居所,称为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则用来圈养牛羊等家畜,体现了人畜分离的布局。


干栏式建筑并非古代独有,至今仍能在许多民族的现代建筑中看到。其显著特点是屋顶早期用茅草或竹木搭建,现代则用瓦片,但楼板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楼下通常有木桩支撑。人们居住在楼上,楼下饲养动物,这种居住方式广泛存在于我国南方和南太平洋地区。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人们建造干栏式房屋主要是为了避开潮湿的气候和蛇虫猛兽的威胁,因此也被称作“巢居”。


考古学家安志敏的研究表明,干栏式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当地土著居民适应环境的产物。虽然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的栅栏式建筑都是从这里传播过去的,因为建筑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是人们根据自身条件创造的适应性住所。


以上内容摘自黄现璠的《壮族通史》注释,其中引用了《魏书》和《宋太平寰宇记》的相关记载。


扩展资料

干栏是南方少数民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 ,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 ,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 ,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笔记著作《岭南田野笔记》中,对“干栏”有详尽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