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啥没有孩子

如题所述

赵明诚、李清照没有生育子女。

由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首先倡议打击元佑党人,因而造成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不幸命运,并进而连累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不得不与她丈夫分离,只身离京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娘家人,夫妻之间也就产生了感情的隔阂。

因李清照不曾生育,以此被疏远。而赵明诚又有纳妾之举。因而在有着对爱情执著专一的李清照心中,对此并不能释然,因而她的作品才有那样的深悲积怨。

扩展资料

李清照创作风格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清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6

可能是家庭原因或者是身体虚弱瘦小。原因如下

第一、因李格非卷入党争的漩涡,调离汴京,外放为官,与此同时,赵挺之升迁至尚书右丞。娘家是风雨飘摇,婆家是蒸蒸日上,可想而知,夹杂在其中的李清照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



她有心向公公赵挺之求助,但赵明诚总劝说她再等一等,可李清照怎么忍心呢,于是向赵挺之求助,但最终苦求无果。那段时间,赵家人对李清照的眼神是有所变化的,就连赵明诚对李清照也有了些隔阂,有些傲气的李清照也不想呆在赵家,于是就回到娘家省亲。

如果说,因为两个家庭所处的政党不同,这对一对文朋诗侣来说,还可勉强跨越,但无子,却成为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那时公公赵挺之已经从丞相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没过三个月的时间,就缠绵于病榻,弥留之际,希望赵明诚纳妾生子,这一要求,不管是赵明诚自己,还是李清照,两人都无法拒绝。

之后青州十年,两人观书品诗,饮茶行令,著书立说,这样的生活不可谓不惬意,但随着年纪渐长,赵明诚对孩子的渴求是越来越迫切。皇帝的一纸调令打破了这种看似淡然的生活,赵明诚要前往莱州工作,可这一次,他没有带上李清照。

第三、一年独居生活后,李清照被赵明诚接到了莱州。这一年内,赵明诚纳了妾,可依旧没生下一男半女,或许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或者是收集了满府的古玩字画,却无知己共赏的苦恼,亦或许是觉察到无后并非李清照之错,总之,他们在莱州团聚了。他们在莱州居住了三年,后随赵明诚任满调往淄州。那时的北宋朝廷朝不保夕,人民时刻处在国破家亡之际。

两夫妻的处境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处境也不好,多是因为收藏的古玩字画颇丰,”怀璧其罪”在战乱时代犹以为甚。别人逃亡多带些金银钱财,可他们带着十几辆马车的古玩字画,一路逃亡,一路丢失,就是剩下来的少许珍品也是两人拼死留下的。

赵明诚最终因为疟疾死在了建康,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家没了,唯有把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早日付梓。这不仅是赵明诚的遗愿,也是李清照的希冀。她的余生将与逃亡,写书,品酒,填词为伴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赵明诚李清照没有生育儿女,应该是历史事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个方面是,赵明诚、李清照俩人都没有任何诗文只言片语提到儿女;另一个方面是,文献记载他们是没有子嗣的。洪适《释隶》明确记载“赵君无嗣”,胡仔《渔隐丛话》也有“赵无嗣,李又更嫁非类”的话。 写了好几篇关于李清照的文字,却没有写一写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没有生育儿女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一,这关系到对李清照一些诗词的理解;二,这是一个不少朋友感兴趣的话题——几位常来我博客的朋友都已经在那里展开热烈讨论了;三,对此问题,我也早就有所思索。这里就说一说我思索的初步结果,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两个人结婚了,没有生育儿女,原因无非两类: 一、不想生育; 二、不会生育。 生活于公元十一二世纪的宋代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没有生育儿女,应该不是第一类原因。那时候“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又是士大夫家族,十分看重传宗接代;李清照的诗词,也明显以没有子嗣为莫大遗憾;那时候不想要儿女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计划生育的手段措施均尚未发明也。分析第二类原因,有四个可能的次原因: (一)、丈夫不会; (二)、妻子不会; (三)、丈夫、妻子都不会; (四)、丈夫妻子没有合作。 这第(四)个次原因,应该也可以排除。李清照的诗词文章,初识时少女的娇羞喜悦,新婚的缠绵快乐,离别分居时的万般思念,男方死亡后的深情悼念,全都有所表现。可以肯定,他们夫妇的感情是相当不错的,应该不至于一直过着“双人房、单人床”的生活。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虽然经常处于两地分居状态,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多,至少赵明诚在父亲死后的十年里,也是他们结婚不久,是跟李清照一起,一直住在青州老家的,“搞出人命”的机会很多。赵明诚李清照都是读书人,都是聪明人,不至于不懂怎么“造人”。即使他们不懂,当他们二三十岁还没有生产的时候,他们的家族肯定早有长辈言传身教了。 现在剩下(一)(二)(三)个原因。 从概率上说,第(三)个原因可能性比较小;从李清照词中表现的风情看,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比第(一)个原因小。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怎敌他、晓来风急”,可能取义于《诗经·终风》的“终风且暴”。《诗经·终风》表现了来自齐国、美丽的卫姜夫人,因遭庄公冷落疏远不能生产,心中感伤。也就是说,李清照可能借这个典故,流露了“被疏”、“无嗣”两种痛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李清照是把自己没能生产归咎于丈夫赵明诚的。 赵明诚“疏远”李清照,是实际情况。疏远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赵明诚经常要出门寻访文物古董,游山玩水;二是赵明诚出门做州县官,无法时时接妻子同行;三是赵明诚另结新欢了。一二两个原因,不必说了,第三个原因恐怕也是存在的。李清照的词里有多处透露了这个信息。[多丽](咏白菊),“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用了郑交甫、班昭两个典故。《韩诗外传》记载,郑交甫是在汉皋台下遇到两位女子,一番眉目传情之后,两位女子就将自己身上佩戴的珠子赠送给了郑交甫。这是一男配二女的外遇故事。用班昭故事(汉成帝移情别恋了著名美女赵飞燕),影射赵明诚另结新欢之后,冷落了自己。[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武陵人远”,其中“武陵人”指赵明诚。这武陵人兼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入桃源与《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典故,可见也影射赵明诚有外遇。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在《金实录后序》中叙述丈夫暴病临死之际,所作的绝笔诗“殊无分香卖履之意”,用的是曹操在遗嘱《遗令》中分配死后遗产的典故,曹操要求把剩余的香分给各位夫人,要求没有事情做的家人学习编织鞋子,卖鞋度日。可见,赵明诚应该也是撇下几位夫人走的。 赵明诚既然有几位夫人,却又没有留下子嗣,说明赵明诚不能生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此外附带说一件事,赵明诚是否因为另结新欢就遗弃了李清照呢? 我认为,赵明诚冷落、疏远李清照是可能的,但始终没有遗弃李清照,他们后来变成了“同志”。这不是我故意学新潮用新词。赵明诚生前友人洪迈就是这样说的:“东武赵明诚……妻易安居士,平生与之同志。”(《洪斋随笔》卷五《赵德甫金石录》)李清照自己也在《金实录后序》里,详细记录了他们在一起研究金石、鉴赏文物、校对古书的情形。 大家很可能有一个误会,以为李清照是一位多情妖娆的女子,人见人爱。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少女时期,李清照也许曾经打扮过,在发髻上插一枝梅花伍的。但是,十八岁跟赵明诚结婚之后,很快就不是那个样子了。她这样描述自己青州十年(那时候李清照还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左右)的生活情形:“余性不耐……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真可谓素面朝天。可见,生活中的李清照有些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她还说,自己跟丈夫整天在一起校对古书,桌椅、座席上都是书本,“会意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金石录后序》)。这夫妇俩,俨然成了研究所同事。 或许,结婚不久,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实际上就变成了有爱无性的“哥儿们”。李清照词中两处以男性历史人物来比拟自己。[多丽](咏白菊)用屈原、陶渊明,[满庭芳](残梅)用何逊。几次跟赵明诚分别,李清照都用《阳关三叠(四叠)》这个男性间送别的典故,没用桃叶渡(王献之送别爱人处)之类的典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8-04
我觉得可能是赵明诚不育吧?不然为什么他之后纳的妾也没有怀孕?
第4个回答  2016-11-23
古人的事情一般人这么会知道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