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李清照没有生育子女。
由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首先倡议打击元佑党人,因而造成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不幸命运,并进而连累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不得不与她丈夫分离,只身离京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娘家人,夫妻之间也就产生了感情的隔阂。
因李清照不曾生育,以此被疏远。而赵明诚又有纳妾之举。因而在有着对爱情执著专一的李清照心中,对此并不能释然,因而她的作品才有那样的深悲积怨。
扩展资料
李清照创作风格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清照
可能是家庭原因或者是身体虚弱瘦小。原因如下
第一、因李格非卷入党争的漩涡,调离汴京,外放为官,与此同时,赵挺之升迁至尚书右丞。娘家是风雨飘摇,婆家是蒸蒸日上,可想而知,夹杂在其中的李清照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
她有心向公公赵挺之求助,但赵明诚总劝说她再等一等,可李清照怎么忍心呢,于是向赵挺之求助,但最终苦求无果。那段时间,赵家人对李清照的眼神是有所变化的,就连赵明诚对李清照也有了些隔阂,有些傲气的李清照也不想呆在赵家,于是就回到娘家省亲。
如果说,因为两个家庭所处的政党不同,这对一对文朋诗侣来说,还可勉强跨越,但无子,却成为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那时公公赵挺之已经从丞相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没过三个月的时间,就缠绵于病榻,弥留之际,希望赵明诚纳妾生子,这一要求,不管是赵明诚自己,还是李清照,两人都无法拒绝。
之后青州十年,两人观书品诗,饮茶行令,著书立说,这样的生活不可谓不惬意,但随着年纪渐长,赵明诚对孩子的渴求是越来越迫切。皇帝的一纸调令打破了这种看似淡然的生活,赵明诚要前往莱州工作,可这一次,他没有带上李清照。
第三、一年独居生活后,李清照被赵明诚接到了莱州。这一年内,赵明诚纳了妾,可依旧没生下一男半女,或许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或者是收集了满府的古玩字画,却无知己共赏的苦恼,亦或许是觉察到无后并非李清照之错,总之,他们在莱州团聚了。他们在莱州居住了三年,后随赵明诚任满调往淄州。那时的北宋朝廷朝不保夕,人民时刻处在国破家亡之际。
两夫妻的处境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处境也不好,多是因为收藏的古玩字画颇丰,”怀璧其罪”在战乱时代犹以为甚。别人逃亡多带些金银钱财,可他们带着十几辆马车的古玩字画,一路逃亡,一路丢失,就是剩下来的少许珍品也是两人拼死留下的。
赵明诚最终因为疟疾死在了建康,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家没了,唯有把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早日付梓。这不仅是赵明诚的遗愿,也是李清照的希冀。她的余生将与逃亡,写书,品酒,填词为伴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