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省亲回宫之后,她就再也没出过宫,贾元春到底是被谁害死的?

如题所述

关于贾元春的结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解不开的谜语,有人说是因为高鹗先生在续写红楼梦地时候出现了问题,因为他地思想在续写红楼梦当中和曹雪芹先生在著写楼梦中所倾注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在后四十回续书当中,贾元春的结局直接被改写成了简单病死。但其实如果看过整本红楼梦原著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后四十回续书当中的情节出现了很大偏差,不是说贾元春不可能病死,但是放在当时的那种政治环境之下,贾元春的结局应该不是病死,而是另有隐情。

在金陵十二钗当中,贾元春排名第三位,是整部红楼梦当中至为关键的一位人物,尤其是在沟通贾府和皇族之间的关系上,贾元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她是推动贾府关系和皇族关系的核心人物。其中书中提到的“元妃省亲”就是很核心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件,能够从侧面很直观地突出贾府由盛转衰的变化。从另一方面来看,元妃省亲这个事件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前预示了贾元春的逐渐褪色,同时也暗含了元春的悲惨结局。

贾元春上位的同时,更是死亡的预兆

贾元春和贾宝玉同父同母,他们两姐弟都是贾政和王夫人所生,迫于某种政治上的目的,贾元春从小就被贾府送到了宫中,选做女史。所以从这里来看,贾元春的出身,似乎就是一种上天注定的政治礼物,如若不然的话,贾府也不用从小就把这大观园当中最为尊贵的大小姐送到皇宫里去。贾府的这种举动,和贾府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局势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贾府发展到贾政这一代,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从小就被送到宫中当女史的贾元春,之后能够做到贤德妃的位置,放眼于清朝的背景,这种天差地别的悬殊差别并不是不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过渺小了。所以说曹雪芹先生之所以会构造这样的情节,这当中大有“欲抑先扬”的味道,想要日后贾府变得家破人亡,那么首先就要先把贾府捧的高高的,然后捧的越高,也就摔得越惨,这就是当时皇家的一种计划。

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已经点明了贾元春的处境,当时的贾元春就因为贤孝才得而被选到宫中,成为女史了。再到后来,几乎是短短时间之内,贾元春就已经入选凤藻宫了,此时此刻,贾元春的地位也就随之上升。能够成功地进入凤藻宫,当时的贾元春已经从女史被加封到了贤德妃的位置,从女史到嫔妃地位的飞跃,恐怕整个大清朝的后宫佳丽也没有这般福分。

只不过现在说是福分还是有些早了,伴随着贾元春被加封为贤德妃,后面就是人人皆知的元妃省亲了。因为元春地位的上升,导致整个贾府上下都沉浸了一片欢庆当中,就连最懂人情世故的贾母都没有深谙出这其中的道理,可见当时贾府已经陷入到了怎样的一种危险处境当中!贾元春回家省亲的日子,正巧赶上了传统节日元宵节,贾府不惜挥霍重金而修建大观园,因为元妃省亲是贾府莫大的荣幸。

大观园当时迎接贾元春的场面,可谓是天上人间,仅此一绝啊!我们这个时候便可以联系到曹雪芹先生写这个情节的历史背景,那就是康熙皇帝南巡、曹家接驾康熙皇帝的宏大场面。曹雪芹先生把自家的遭遇基本上全都融入到了对红楼梦的描写当中,不过也就是元妃省亲等这个情节,在我看来,才是最能突出联系曹家现实的一处。雍正上台之后,曹家的结局难道不是一种“兔死狗烹”的场景吗?

元妃省亲之时,贾府达到了荣华富贵的顶峰,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虚假构象,实际上当时贾府到底有多大的财力,恐怕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这也怨不得旁人说“贾府修建大观园的钱是从林黛玉那里得来的”,因为当时贾府的财力水平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简直就可以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贾母形容当时的贾府算不上是上等人家,充其次也就是中等人家的水平,其实已经暗含贾府衰败的迹象了。

贾元春的地位不断得到攀升,最终荣获贤德妃的身份。伴随着贾元春在皇宫地位的攀升,贾府在此期间的地位反倒是一种不升不降的状况,充其量也就是在元妃省亲的那一天,让贾府红红火火体面了一次。当时或许只有皇族的那几个人知道,贾府已经离日落西山不远了。因为贾元春在省亲完毕、踏出贾府、踏进宫门的那一刻之后,她的死已经是注定的了,贾府家破人亡的衰败之局也已经定了。

贾元春患病而亡的不可信性

如果只是根据后四十回的续写内容,那么贾元春在字里行间的描写确实就是因病而死,但这似乎根本就不符合前八十回的铺垫伏笔。因为我本人不是专门的红学研究者,所以说,对于贾元春的真实死因,我也仅仅是表达我个人的猜测罢了。高鹗先生续写的后面章节同样很精彩,文笔也很优秀,但不论怎么看,它也接不上前八十回的情节和作者内涵的情感思维。


贾元春离世的那一回标题为“因讹成实元妃薨逝”,关于贾元春因何去世的具体描写是:

“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

好在元春能够在临死之前再见自己家人一面,听到元春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之后,贾母和王夫人匆匆忙忙地便坐着马车来到了皇宫,得到皇上的允许之后,她们在元春临死之前见到了她,一位是自己的祖母,另一位是生自己养自己的母亲,即便当时贾元春心中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毕竟能够在死之前见到自己的亲人,但当时贾元春的状况已经不如人意了。

“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无眼泪”。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贾元春当时心里是难受的,因为他有悲泣之状,但是却没有留下半滴眼泪,临死之前的贾元春不能说话,如果真是得病去世的话,那么这种病也未免太奇怪了吧?这种举动也就不得不让我怀疑,贾元春只有悲泣之状、并无眼泪的背后,是不是想要说明一些什么东西?

再来看这里,后四十回当中,贾元春去世时候是四十三岁,但你再回过头去看前八十回有关贾元春年龄的情节。我们依照贾宝玉挨打时候的年龄来看,因为只有这个情节才能更好地反映出贾元春的真实年龄,挨打时候的贾宝玉十三岁,身为大嫂的李纨也才二十多岁,就连宝玉元春的母亲王夫人都还不到五十岁,那贾元春死的时候是四十三岁,又怎么会可信呢?

贾宝玉结婚的时候,距离贾元春去世的时候,中间并没隔多长时间,而当时贾宝玉结婚的年龄才十九岁,贾元春是贾宝玉的姐姐。所以无论如何,贾元春死的时候都不可能四十三岁,只能比四十三岁小很多,最多不超过三十岁。果真按照后四十回的续写来理解前八十回的情节的话,那整本红楼梦就全都乱套了。这算得上是一个疑点,年龄上的巨大悬殊,同样不可否认地折射出了贾元春之死的离奇。

还有最充足的一项证据,能够佐证贾元春死亡的离奇性,整部红楼梦的主旨核心就是政治二字,如果贾元春仅仅是简单的得病而死,那很显然已经偏离主题了。在曹雪芹先生笔下的贾元春,先生给她的笔墨虽然不是很多,但贾元春却是贾府命运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所以说,只要每次贾元春的出场,曹公的描写都很到位,其中暗含深意的部分也有很多。

难道这样一位曹公特意塑造的女性人物,她的结局,就该被这样草草地一笔带过吗?绝不可能,贾元春的死一定会带有政治色彩,与其说是得病而死,倒不如说是受人陷害、染病而死。毕竟在前八十回当中含有特别多的暗示情节,贾府和皇宫朝廷的政治斗争不绝如缕,贾元春的死和政治密切相关,简单的患病而死,实在是难以说服所有人。

既然种种端倪都指出贾元春并不是简单的患病而死,那么贾元春的真实死因到底是什么呢?她究竟是被谁陷害而死的呢?既然我上面已经挑明:贾元春之死和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那么贾元春的真实死因就是政治所迫,或许害死贾元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站在利益上的政治集团,而这里所谓的政治集团,就是站在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对立面的皇族集团。贾府的存在,以及四大家族的存在,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棘手般的存在。

自古以来就讲究着“不断加强皇权而分割相权”,进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的根本目的。就像当初雍正皇帝在康熙皇帝死之后抄了曹雪芹家一样,如果雍正皇帝任凭曹家继续存在的话,那他又怎么可能会给满朝的文武百官和天下的人民一个交代?曹家所亏欠的资产和曹家人的生性作为,促使雍正绝不会容忍曹家的存在。贾府对皇族的威胁,同样也在反映着日后朝廷不会容忍贾府的存在。

亮郎说

既然贾府的衰亡局面已定,那么贾元春也就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对于以皇上为首的皇族集团来说是这样,其实对于贾府来说也是这样,即便贾元春的地位如何尊贵,当时的她也难凭一己之力而拯救整个江河日落的贾府,说的肯定一些,不是难以拯救,是根本就拯救不了。

贾元春回贾府省亲的场面,虽然声势浩大,但当中的零碎画面和言语也已经暗示了贾元春和贾府的悲惨结局,比如当中提到的“盛筵必散”、“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还有就是“乐极悲生”、“树倒猢狲散”和“登高必跌重”,种种迹象都已经注定了贾元春那不幸的、悲惨的结局。

看到贾府最后家破人亡的样子,其实再回过头来看贾元春的死,我倒觉得贾元春在贾府衰亡之前的死是一种解脱,毕竟她没有亲眼看到贾府最后家破人亡的样子。但当他面对着贾母和王夫人的时候,说不出一句话,流不出一丝眼泪,心中却在默默地向贾府人说着这样的一句话:我能做的已经做了,扭转贾府的命运,我实在是办不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红楼梦里的梦,都是有寓意的。这位娘娘派人找凤姐来要一百匹锦,但却不是元春。凤姐不给,来人就要抢。这正说明这位娘娘与元春是有冲突的,进而与贾家发生了冲突。“正夺着,就醒了”这句话耐人寻味,夺字说明,另一位娘娘是在与元春争宠,因为元春怀了皇子,所以要把她害死。“就醒了”则暗示,元春“虎兔相逢大梦归”,梦醒了,元春就被害死了。
第2个回答  2020-12-18
贾元春当然是被宫里的女人害死的,当时贾元春一路高升,肯定是在背后遭到了别的女人的嫉妒。
第3个回答  2020-12-18
我觉得贾元春是被封建旧社会的制度害死的,而且当时她虽然生在贾府,但是她遭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其实我觉得她的一生都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