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和何不吃肉糜一个性质,私有制社会,鱼虾是大户人家的地盘,不是随便下河、下海就能捕捞的,老电影《刘三姐》里面有一句台词:老鼠胡子的管家对采茶的乡民恶狠狠的说:这山是莫老爷的山,这水是莫老爷的水,想采茶要交茶税,想下水要交鱼税。另外抓捕要有工具才行。到闹饥荒时能捞到吃的不算荒,年饿死人了一般都是天灾人祸,大旱半年不下雨,庄稼绝收了,现代人没经历饥荒过根本就想象不到当时情景的。没经历过饥荒,真的难以想象当年是怎样一个场景,干巴巴赤地千里,除了树皮就想不出别的途径为食的状况。
天大旱河里水都干了何来鱼?就算有鱼以那时的网和现在的网的价格怎能相比,那年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胶丝没有尼龙,一张网不是现在那么好得来的,普通人不是渔民的话根本就没有网。如果是洪水那也很可怕那后果想想,古人也不笨你现代人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只不能以现代人坐在现在科技之上看古人。捕鱼需要很大的体力,饥民没什么体力。我听说过一个故事,大饥荒年代,饥民去水库里捞河蚌,捞到河蚌往岸上走的时候已经没体力啦。脚从淤泥里拔不出来,最后精疲力尽溺死在河里。
鱼虾是蛋白质,米面是碳水化合物,单吃鱼虾是不饱的。鱼虾富含蛋白质,少有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质,会消耗宝贵的脂肪,就是说吃鱼虾,人会消瘦,就像现在的非洲的部分地区。不是不想吃,应该是不敢吃。否则人饿极了,什么事情不敢干!那个时候的捕猎工具很简陋,捕猎人少,一天搞下来说不定一无所获,再者鱼不是主食,味淡无盐,对于劳动力者来说比野菜差不多,而获得它的过程却又比野菜类食物困难和麻烦。等你捉到一条手指大小的鱼,估计已经饿死了。
缺油少盐没辣椒葱姜蒜料酒花椒之类,做出来的鱼真的咽不下去,而且以前旱一年涝一年,河里基本没有鱼,泥鳅王八之类可能还多点,新中国成立为啥连续四十年组织义务工冬季修沟挖河兴建水利,还不就是为了个旱涝保收么?吃鱼要有很重的油水,饥饿了很长时间的人吃鱼等于慢性自杀,我们那里从来不缺鱼,以前也饿死过人,不是不想吃,是不能吃,包括莲藕也是,只能救救急,不能长期食用,要有油盐。
野生的鱼应该是比较难作为充饥的主粮的,就像现在钓鱼,钓一上午,可能就钓了条一斤左右的鱼,除去鱼头和鱼骨,都没什么肉,有这功夫,静坐钓鱼,真不如去挖地下的虫子吃。如果是捕鱼,也不是那么好捕的,渔网,竹筏,这些在古代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在古代灾荒年,家里的东西都被卖光了,这些东西基本上也没有的。还有如果灾荒年间吃鱼类,一人一天按一斤鱼算,要多少斤鱼够?中国2019年带鱼(中国捕捞最多的一种鱼)捕捞产量100万吨左右,够两亿人吃十天左右。这还是有现在大型捕捞船去距离岸边的远海捕捞的,你让古代在两河流域为主生存的人吃鱼?你给他们捕鱼吗?鱼类一直到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稀缺资源,我想说的至少90年代以前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鱼的。灾荒年间吃鱼类,和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有鱼的地方一般不会发生饥荒,有鱼就有水,有水就能灌溉,能灌溉就能产粮食,再无道的统治者也不会去阻挠老百姓发展农耕的。反倒是,古代容易发生旱灾闹饥荒的地区都在北方,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干旱,少雨,水网不发达,哪里有鱼可以捞。再有,捞鱼也是门技术活,如何判断鱼窝,如何撒网,都是有讲究的,很多北方人根本不会水,不淹死就不错了,怎么捞,即使捞到鱼也没啥用,鱼那个东西根本不顶饱,3斤鱼能出1斤肉就好不错了。
从古至今,凡是逃难的,很少有水源,中国三次大的难民潮,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山西。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干旱及干旱引起的蝗虫自然灾害,有水源的江浙,两广从未有过类似的大灾害。没有油盐鱼很难吃,而且常吃鱼容易得病,就是八十年代没有吃的时候,我父亲就是去河南走路用扁担挑回来的萝卜吃,这我们这边一斤鱼换一斤萝卜都没人要。这就和二十年前我们这龙虾成灾一样,没有油谁愿意吃龙虾啊,吃个虾仁还得油炸浪费油。
严谨点来说,是北方干旱地区没办法吃鱼虾,南方鱼米之乡灾荒年本就不多,而且到处都是鱼鳖,被饿死的几率非常小,我祖上都是渔民。旧社会长江里的鱼是非常多的,一网几百斤属于正常,多的时候有一两千斤。不过那时候很多人也不吃鱼虾,因为不敢吃并且不会做(不会烹调方法也没有姜蒜等佐料)。但是密布的沟渠里面小鱼鳝鱼泥鳅青蛙螃蟹甲鱼都是丰富并且可以说是泛滥的。饥荒年间只要去沟渠里放套子,吃个饱是没问题的。
就86年我出生那会,我妈在我家楼下都还抓了七八个野生大甲鱼(最大的有脸盆大)吃了。我小时候也是三天两头我爷爷给我弄野生甲鱼吃,吃的想吐了,野生刺猬也吃了几十个(现在想起来真的造孽)。所以我们这自古以来基本上很少听说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野生鱼虾蟹鳖真的是极大丰富。我妈小时候在船上连中华鲟江豚白鳍豚都吃过,不过渔民一般不吃江豚,因为太肥了全部是脂肪口感很差,打捞上来了一般熬灯油了。所以总结一下,灾荒年间没办法吃鱼虾的只有北方缺水地区,南方是有的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