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养成教育如何抓?

如题所述

一、教师要有耐心
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保护眼睛;洗刷拖把时要用水桶或水盆接着……如此多的“该”与“不该”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对刚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叫卫生,根本就不懂。为此,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
一年级小学生刚入校门,不会握笔写字,这时需要老师的耐心指点。教会学生做到“三个一”(眼距纸面一尺,笔尖距握笔处一寸,胸口离桌沿一拳),特别是握笔的方法,一定要正确。入校第一个月是关键的关键,在这期间,以训练学生正确的坐姿、写姿和握笔姿势为主。还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指导,在注重写字质量的同时,应该过多地关照小学生的写字姿势。其次,抓反复。很多经验告诉我们,一月之后,小学生的新鲜感小了,老师也感到枯燥了,对小学生的要求也就放松了,这就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姿势的反弹现象。因此,有经验的老师最能体会到这一阶段应该如何去做。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坚持正确的坐姿、写姿和握笔姿势,培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姿势美。
对学生来说,任何说教都可能不如一幅生动的图片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纠正学生坐姿、写姿时,先出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正确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很美,让人看了比较舒服?学生各抒己见后,然后再小结:他们坐得多神气啊!腰板挺得直直,头高高抬起,脚稳稳当当;中指托着笔儿,笔儿靠着虎口,真舒服,拇指食指紧挨着,写好字呀齐出力。学生在头脑中深深留下了姿势美的印象,得到了愉悦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模仿性与可塑性都极强,在他们感受了美的姿势后,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和图上的同学比姿势美,跟同桌比,跟老师比,同时,手把手的教做,一个一个地过关,纠正不正确的姿势,使学生在比中,在表扬中受到美的启发,得到美的享受。
三、及时进行评价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要以奖励为主,哪一个学生的某一方面做的好就将给他一颗小绿星,得到五颗小绿星就换成一颗小红星,期末评价时,谁得的小红星多,谁就是小标兵。这样,孩子们为了多得小星,就会积极努力的干。
四、 家校携手共同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在整个坐姿写姿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学生正确的写、坐姿势,让学生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写、坐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对习惯养成,尤其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更要常抓不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6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对学校的一切感到非常新鲜,行为习惯更是无拘无束。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马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吃着什么,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什么都和自己没关系一样。开学伊始还满怀激情的我,顿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但冷静下来,当务之急要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有的学生喜欢吮吸手指;还有的喜欢课间追跑……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二、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1、以儿歌规范学生的言行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的是汉语拼音,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如“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学生通过读这个儿歌,就能知道要爱护文物,爱护公共物品,这比老师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讲要好许多倍,再比如讲握笔姿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头正、肩平、脚着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学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以竞争指导学生的言行 我们班有五十个孩子,由于是一年级刚开学,学生言行特别随意,对此,我用竞争的方法规范孩子的言行。无论哪方面做得好,就奖励一个笑脸,五个笑脸换一张奖券,五张奖券换一份奖品。奖品虽然钱不多,但起码让孩子体验到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再比如: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能给本组挣得荣誉的给改组加分,下课时进行统计,获胜的小组予以奖励。通过竞争的方法,不但规范了孩子的言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3、以榜样感染学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级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关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对于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说至关重要。平时在和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教室桌椅不齐时,我总是轻轻地摆放整齐;讲台不干净时,我总是及时清理干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学着去做。有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学生也记不住,这就要求老师抓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印象。针对学生随地扔纸的问题,我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在大家放学出去排队时,大多数同学都离开了座位,这时候,周希瑶同学蹲下去把自己座位下面的纸捡干净后才去站排,这时候,我大声地表扬了周希瑶,同学们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然后我再慢慢地教育全班同学,这样同学们也印象深刻,从此每个人都能在离开座位前把纸捡干净。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第2个回答  2020-10-06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习惯养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自主读书、认真书写等习惯。
而行为习惯则主要指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
其中,第一种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许多细小行为的培养,需要从孩子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比如,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不仅上课时要专心倾听老师的讲解,不能东张西望,不能做其他的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动作,而且还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留意他人发言的内容,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必要时可以举手进行纠正和补充。
而举止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需要教育孩子熟练掌握“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如,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给别人带来不便或者伤害时能够诚恳道歉,说“对不起”。

与此同时,举止文明还要引导孩子不打架,不骂人,不起哄、不嘲笑,在公共场所不喧哗等等。但是人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人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也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在教育实践中,家长和教师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家庭和学校合力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孩子都难以养成好的习惯。由于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在学校中学到的良好习惯都需要在学校外,尤其是家庭中践行,因此,这就需要家长的努力和配合。

一方面,家长需要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如,上面所讲的倾听习惯的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时,也需要时刻注意培养孩子耐心倾听的习惯,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等别人说完再讲,同时检查孩子是否认真倾听。
另一方面,家长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良好的习惯不仅要求孩子要坚持做到,而且家长自己也要身体力行。
比如,在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过程中,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答应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如果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缘由,并以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另一方面要尽量少向孩子许诺,一旦向孩子许诺的事一定要完成,给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榜样。
人的成长没有捷径,任何习惯、行为和技能都来源于不断的摸索和练习,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纠正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细工慢活。
家长一定要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不断地总结方式方法,不断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美酒的酿制需要时间,孩子的成长同样需要父母耐心地守候。
第3个回答  2020-10-06
1、以儿歌规范学生的言行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的是汉语拼音,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如“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学生通过读这个儿歌,就能知道要爱护文物,爱护公共物品,这比老师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讲要好许多倍,再比如讲握笔姿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头正、肩平、脚着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学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VIP专享文档 2020-06-26 3页
如何对一年级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马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什么,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

一、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有的学生喜欢吮吸手指;还有的喜欢课间追跑……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二、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1、以儿歌规范学生的言行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的是汉语拼音,其中就有不少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如“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学生通过读这个儿歌,就能知道要爱护文物,爱护公共物品,这比老师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讲要好许多倍,再比如讲握笔姿势的时候有一首儿歌:“头正、肩平、脚着地,一寸、一拳和一尺。”学生一下子就加深了印象,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也注意到互相提醒了。

2、以故事指导学生的言行

时间一长,就免不了产生矛盾,有的时候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老师就忙于解决这些事情,非常费神。虽然在晨会课上,我多次给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学生学完了也知道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但他们毕竟年龄太小,一遇事就又不知该如何做了。这时,我便找来王二小、小萝卜头、邱少云、雷锋的故事,利用晨会、班会课时间给学生讲。通过讲故事,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以榜样感染学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级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关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老师的言行对于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说至关重要。平时在和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交流中,我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当发现包干区有纸片时,我总是立即拣起;教室桌椅不齐时,我总是轻轻地摆放整齐;讲台不干净时,我总是及时清理干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学着去做。有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学生也记不住,这就要求老师抓典型事例,加深学生印象。

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起点要低 要从最根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如儿童入学第一周就要教他们坐、站、听、写和答等要求,教师要一边要求一边指导儿童做,在此基础上,经常进行强化训练,正确的坐姿、站姿、听姿、写姿和答姿就养成了。

二、坡度要小 抓行为教育,就从容易做到但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事抓起。教学生懂得,“在学校”进办公室或与老师说话要“轻声”,不要妨碍其他老师办公;“在家庭”如有人工作、学习、生病或睡觉时,说做要“轻声”。这种小坡度的要求和训练,即培养了小学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第4个回答  2020-10-06
周一至周五不能看手机,这放假只能看十分钟,手机每天练五道算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