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如题所述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间的战略决战。由于赵王的急于求胜,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掉了稳扎据守的廉颇,被秦国名将人屠白起痛击弱点,分割包围歼灭,秦军大胜进占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也损失惨重。这档关口,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而动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各国实力羸弱。一度强大的齐国在五国合纵痛打下几近灭国,即便是在田单的努力下得以复苏,然而早已不及当年;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中刚有点起色,就被魏国和秦国狠揍,始终没能发展起来;

魏国也曾是个强国,但在与齐的几次交锋中,国力衰退;楚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策略打击下也没有了脾气,加上士族分治等原因,早就没有了中气;

燕国在乐毅变法中取得的成果也在与齐国的对战中被打回原形。这么看来,在长平之战以后,即便秦国力大损,也远非其他五国能及,除非联合攻打,不然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取胜,谁也不愿意做这只出头鸟。


二是秦国霸威不减。长平一战,秦国虽伤亡惨重,但坑杀40万人的制霸手段令五国不寒而栗,从后期秦国依旧能组织军力包围邯郸来看,秦国依旧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

更何况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就已将势力伸入五国,但凡有任何异动,只要秦国不灭,缓过来必定要进行反扑,没有任何一国愿意冒着亡国的风险采取行动。战国末年,人才将领也多聚于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然保有绝对的人才优势,这也是其他五国忌惮的因素。


三是五国间积怨颇深,难成合力。五国不做任何轻举妄动,皆是从自保出发,这虽然看起来目光短浅,实为大势所趋之必然。在各国利益纷争抗衡与秦国“远交近攻”的不断搅和下,五国之间皆曾有不同层度的摩擦与争斗,彼此间的信任值极低。联合往往要建立在利益的趋势和彼此的信任上,联合攻秦的胜算并不高,在信任值过低的基础上,没有任何一国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失败的代价过高,是各国畏缩不前的另一个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各国实力羸弱。一度强大的齐国在五国合纵痛打下几近灭国,即便是在田单的努力下得以复苏,然而早已不及当年;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中刚有点起色,就被魏国和秦国狠揍,始终没能发展起来;魏国也曾是个强国,但在与齐的几次交锋中,国力衰退;楚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策略打击下也没有了脾气,加上士族分治等原因,早就没有了中气
第2个回答  2021-01-05
因为当时5个国家都被秦国给打怕了,有些国家还跟秦国交好,所以没有采取其他军事行动。
第3个回答  2021-01-05
因为有的国家还在与秦国交好,它们也并没有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