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的坝基是什么岩?? 三峡的成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长江三峡的成因,(王乃梁、沈玉昌等详尽地研究了前人的成果,指出)”李四光主张古长江与今天东流流向相反,曾经向西倒流,然后向东切穿三峡;叶良辅、李承三、袁复礼、任美锷主张三峡以东或三峡东部古长江曾经溯源而上,向西切穿三峡;维里士、李春昱认为长江是先于构造变动生成的先成河;巴尔博认为三峡系长江自剥蚀面上下切而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各家推论的依据主要是四川盆地缺失第三纪地层和所谓宜昌老第三纪地层下面没有白垩纪地层。
解放以后,为配合三峡筑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系联合组成三峡地貌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确定了重庆河段海拔315米,三峡河段海拔540米、宜昌河段海拔146米高度处古长江遗留下的砾石层。不过由于这些砾石层海拔较低,所以仍然无法解释切割深度为1000米上下的三峡成因问题。当然三峡地貌队的工作和后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沈玉昌所著《长江上游河谷地貌》一书都是很有价值的,两者均曾推断长江曾在海拔1000米高度上流过,并且冷静地指出:“只有将来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这一带有长江上游来的砾石,上面所做的推论才能得到最终的肯定。”
1983-1984年间,在三峡上方的丰都与三峡之中的巫山两处海拔1350米高度上发现了大至20—30厘米的古长江堆积的磨园砾石(砾石并有来自四川西部的玄武岩、安山岩成分),确认了这一高度存在一条贯通的古长江,从而证实了美国巴尔博关于三峡是长江从剥蚀面上下切而成的说法(推测),进一步解决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的成因问题。
至于整条长江形成时间,目前广为引用的权威说法有两种。说法之一是上述三峡地貌队在《长江三峡发育史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该文认为长江形成于老第三纪。另一种说法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在《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兼论长江起源》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更早、在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即形成向西流动的古长江的最初雏形。但在实际考察中,不仅找不出三叠纪末贯通的长江的证据,而且,就是在三峡地貌队所指老第三纪(现应为下白垩纪。注:李四光1924年确定的三峡地层表沿用至今,并为中国南方典型剖面,但因发现恐龙化石,表明其所划老第三纪地层有误。三峡地貌队初时引用并连带有误,随即发现问题)形成的那条大江以后,因为它的堆积物——石门砾岩的上面覆盖数千米砂岩、泥岩、甚至灰岩(上白垩系底部有一层罗镜滩砾岩),明确显示出上亿年时间以湖盆为主的环境,所以也很难称为长江发育史。
当然,两篇文章对于长江形成以前的历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不过,真正和现代长江息息相关的古长江的遗迹应该是上述海拔1350米巨大磨园砾石。
(1)为新生代(包括部分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活动状况提供,由黄河、长江切割(或沉积)出来的两个跨度近地球中纬1/8的巨大纬向剖面。
(2)认定长江贯通于中新世,黄河贯通于下更新世,为认识中国南、北方新生代(包括部分中生代)古地理提供了一个纲(四川盆地、南京长江、太湖形成与黄土和黄河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均为次一级问题)。
(3)清晰地显示出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变化。
(4)解决一系列河流作用的理论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