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月相的成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朔:如图所示,在位置1,日月黄经差为0°,这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与太阳几乎同时出没,故地面上无法见到,这就是朔,这一天为农历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继续朝前旋转,到了农历初七、八,也就是图中的位置3,黄经差为90°,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给你看到,称之为“上弦”。

新月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图中的位置5,黄经差为180°。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由于月球正好在太阳的对面故太阳在西边落下,月球则从东边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阳又从东边上升了,一轮明月整夜可见。
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也就是图中的位置7,黄经差270°。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1]
恒星月与朔望月
日、地、月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正是在地球上月圆之时.自此时开始,月球相对于恒星绕地球运转360°,这段时长约27.3天,被看作月亮的运动周期,因这个周角是相对恒星来说的,所以对应周期叫作恒星月.这段时间内地球绕太阳公转也要移动一段距离,此时日、地、月有一定夹角,日、地、月大致共线还有一段时间,大致再过2.2天月球随地球一起运转到达新的位置,终于再次出现三星大致共线,方始再次出现地球上的月圆.于是对于地球来说,月相变化才算是完成了一个周期,再次出现朔望,所以这个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时长大致是27.32天+2.21天=29.53天.故朔望月时间比恒星月长.朔望月绕地球为360°+360°×29.53/365.24=389.11°,而一个恒星月的计算便大约为29.53×360° / 389.11 °= 27.32天.[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月相是怎么形成的

第2个回答  2017-11-22
月相
指月球明亮部分的不同形状。随着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时刻变化,地球上所见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多少也不时改变,呈现盈亏(圆缺)的各种形状。月相有:朔(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球西边的半圆)、凸月、望(满月)、残月、下弦(月球东边的半圆)、蛾眉月。月相更替的周期约等於二十九天半,即一个朔望月。我国农历月相基本符合月相变化,每月初一必定是“朔”。至於“望”则可能在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何一天,以十五、十六居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