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如题所述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家长关注得也很辛苦,老师、学生、家长都喊“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提问的低效、无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怎么办?笔者认为,大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出路,它将有助于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大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在一节课的课题引入处提问 ,引入新问题情境,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1:比如在讲“乘方运算”时,教师可以由一张厚度仅0.01毫米的薄纸把它进行对折,教师提问:“如果对折三十二次后,将有多厚?”学生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有讲台那么高”,有的说:“有教学楼那么高”,……当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8844.43米还要高时,学生无不惊讶,并不相信,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指出在学习了乘方运算之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如此独特、优美的引入,就会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
2、在一节课的重点处提问 ,因为重点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在新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案例2:比如,有些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不妨这样提问:“1、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2、解分式方程为什么必须验根? 3、分式方程的增根有那些特点?”教师的提问,使学生产生了困惑,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了解分式方程与解整式方程的区别,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在一节课的难点处提问 ,促使学生加强思考、探究、交流和合作,从而突破难点,越过障碍。
案例3:如在学习“图形的平移”时,笔者要求每人剪一个纸三角形,然后将此三角形沿着某一方向平移3厘米。观察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同伴交流,容易得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图形的大小与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在做中学,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4、在一节课的疑点处提问 ,当教学内容有疑点或者学生有疑惑、有争议时,此时老师应该及时提供进一步的有效提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在反思和合作交流中解决疑点,巩固知识。
案例4:比如,在学习频率与概率时,经常听到学生这样叙述: “实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越准确” 。这样的叙述严密吗?
老师不妨可以问学生以下几个问题:1、频率与概率概念一样吗?2、频率与概率的数值有可能相等吗?3、频率与概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实际上频率和概率是两个不同概念,频率与实验的次数有关,而频率的稳定性又说明了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是随机事件自身的一个属性,它与实验次数无关。频率既有随机性(每人每次实验都是变化的),又有规律性(也就是稳定性),即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就是概率,人们也就把频率稳定的中心值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当实验次数越多时,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但不能说“实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越准确” 。
5、在一节课的问题变式处提问 ,当学生已掌握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拓展及其训练。
案例5:比如,在讲解“当x 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 5x-3 的值:(1)y=0,(2)y<0,(3)y>0”这道题后, 变式提问:“能否把本题改编成一元一次方程5x-3=0,或不等式5x-3<0或5x-3>0的解? ”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的学习情境之中,从而达到了沟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等知识的目地。
6、在一节课的结尾处提问,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有意创设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或者积极展望下一节课新知识的到来。
案例6:比如,在“菱形”一节结束时,可问:“1、菱形的面积有几种求法呢? 2、菱形的面积公式有几个?”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问题虽简单,回答好不易,真是其乐无穷!”,促使学生去归纳总结他们发现的规律和结论。
案例7:再比如,在没讲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时,可在前一节课预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在河边修建一个自来水厂,分别向甲村、乙村送水。问修在河边何处,可使到甲村、乙村的距离相等?问题提出后,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老师便因势利导:“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样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下节课的高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遵循四个原则,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严格遵循提问次数控制原则。
  教学中应注意问题提问的次数要合理。同时,在提问后应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和思维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并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
2. 严格遵循提问难度控制原则 。
  课堂提问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一般地,所提问题应使少数尖子生能独立思考解决,多数学生经过充分地思考和老师的点拨也能解决。这就要求在提问时应充分考虑问题的难度。应掌握“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
   3. 严格遵循提问跨度控制原则。
  难度是从纵向来考虑的, 跨度是从横向来考虑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跨度过小,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跨度过大,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情况下,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可适当加大。
4. 严格遵循合理评价原则。
  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评价,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等。老师发自肺腑的赞扬和鼓励,必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要及时表扬认真质疑的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将更有信心,更有劲头。当然,老师使用肯定性的语言要恰当,不要说过头话,不要热情有余,滥用表扬。
总之,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老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更新观念,改进教法,精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精心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并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乐于回答、敢于发问、勇于发问,最终创设一个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