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人物介绍400字

如题所述

1、管延安

管延安,男,1977年6月19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初中文化,群众。1995年参加工作(农民工)。

18岁管延安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有空的时候就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工余爱好。

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

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等大型工程建设。

先后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劳务之星”和“明星员工”称号,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2、周东红

周东红,男,1967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周东红从1988年起获1次生产能手、15次先进生产者、3次文明标兵;2次优秀员工;

2007年获宣城市第二届“杰出职工”荣誉;2009年荣获县级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省级劳动模范,201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2016年3月,荣获第二届全国质量奖提名奖;2016年4月,荣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最美职工”称号。

三十多年来,周东红不仅自己的技艺越来越精湛,还带出了30多名徒弟。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3、胡双钱

胡双钱,男,汉族,生于1960年7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质量金奖等荣誉称号。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

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

4、宁允展

宁允展,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中国南车技能专家。

宁允展出身工匠家庭。在身为工匠的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宁允展从小就喜欢手艺。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从事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19年4月,荣获“最美职工”。12月,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颁发“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证书。

5、顾秋亮

顾秋亮,男,江苏无锡人,生于1955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顾秋亮同志从1972年起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工作,在钳工安装及科研试验工作方面已经工作了四十多年,先后参加和主持过数十项机械加工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装调试工作。

2009年至2012年,顾秋亮作为蛟龙号海上试验技术保障骨干,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四个阶段的海上试验。

参加海上试验时,顾秋亮已是五十多岁,但他克服了严重的晕船反应和海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等诸多困难,安排好家中生病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每年近100天的海试中。

他带领装配保障组不仅完成了蛟龙号的日常维护保养,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压载铁的安装、水下灯光的调整、布放回收接口的设置等;

并将自己的技术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国家深海基地的技术人员,为海试的顺利进行和蛟龙号投入正规化的业务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9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耿家盛、顾秋亮等10位“最美职工”的先进事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11
 李万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得主,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和“工人院士”)

  工匠感言——我是一名焊接工人,参与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焊接技术从追赶者到同行者、超越者的全过程。作为大国工匠,我要通过各种努力和实践,把自己的技能复制到更多的工友身上,带领出在关键制造环节能够挑大梁、担大任的工匠级操作工人群体。

  李 斌(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工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

  工匠感言——做工人就要有一颗匠心,工匠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只要我们有一颗追求高标准、高品质的匠心,有一种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精神,始终对自 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感情、充满忠诚,就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

  许启金(国网安徽电力宿州供电公司运检部带电作业班班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

  工匠感言——创新不仅要注重高端的,也要注意基础的,我从解决手头工作中的难题出发搞创新,使创新精神在基层落地实践。我坚信,只要踏实,从基础干起,工作就能干好。

  代旭升(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首席技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

  工匠感言——我从学徒工、一般工人到技师、高级技师、技能大师,从来没有离开过采油一线,是艰苦的一线工作生活,锻炼和激发了我发明创造的灵感和热情,是坚守、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了我,是国家的快速发展给了我成长成才的机会和创新奉献的力量。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搞好技术集成创新,为“中国创造”加油,为大国崛起贡献力量。

  邓建军(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全国劳动模范,百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工匠感言——工匠精神,是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民族精粹,它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制造手艺提升与传承,实质指向的是一种对于产品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制造信仰。它是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可以具有的一种优秀品质,能主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产业的兴衰。

  冯鸿昌(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得主,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工匠感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技能成就人生。人生不一定要名牌大学毕业,但一定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不学习就很难找到自己期待的岗位,更难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我将珍惜荣誉、脚踏实地,继续做好技术攻关、传技育徒工作,再创新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