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资料。

除简介外包括代表诗词作品。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
  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
  郎等职,不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高
  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
  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
  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
  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 成为宋代学习杜
  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
  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
  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 作诗重锤
  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
  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象《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
  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
  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 夏日集葆真池
  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
  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
  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
  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
  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
  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 简斋
  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
  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陈与义诗集(卷一)

  岸帻

  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闲吟。

  八关僧房遇雨
  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
  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

  八音歌
  金张与许史,不知寒士名。石交少瑕疵,但有一曲生。
  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竹林固皆贤,山王以官累。
  匏酌可延客,藜羹无是非。土思非不深,无屋未能归。
  革华虽可侯,不敢践危地。木奴会足饱,宽作十年计。

  八音歌
  金章笑鹑衣,玉堂陋茅茨。石火不须臾,白驹隙中驰。
  丝鬓那可避,会当来如期。竹固不如肉,飞觞莫辞速。
  匏竹且勿喧,听我歌此曲。土花玩四时,未觉有荣辱。
  革木要一声,好异乖人情。木公不可待,且复举吾觥。

  巴丘书事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萧,腐儒空白九分头。

  跋江都王马
  天上房星空不动,人间画马亦难逢。
  当年笔下千金鹿,此日窗前八尺龙。

  跋任才仲画两首
  远游吾不恨,扁舟载幅巾。山色暮暮改,林气朝朝新。
  野客初逢句,薄暮欲生春。因知子任子,胸怀非世人。
  前年与孙子,共作南山客。扶疏月下树,偃蹇涧边石。
  赋诗题古藓,三叫风脱帻。任子不同游,毫端有畴昔。

  跋外祖存诚于帖
  乱眼龙蛇起平陆,前身羲献已黄墟。
  客来空认袁公额,泪尽惭无杨恽书。

  拜诏
  紫阳山下闻皇牒,地藏阶前拜诏书。
  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

  北风
  北风掠野悲岁暮,黄尘涨街人不度。
  孤鸿抱饥客千里,性命么微不当怒。
  梅花欲动天作难,蓬飞上天得盘桓。
  千里卧木枝叶尽,独自人间不受寒。

  北征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

  别伯共
  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别大光
  堂堂一年长,渺渺三秋阔。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
  岁穷窗欲霰,人老情难竭。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热。
  饮尽不能起,交深忘事拙。乾坤日多虞,游子屡惊骨。
  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一生能几回,百计易相夺。
  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他夕怀君子,岩间望明月。

  别孙信道
  万里鸥仍去,千年鹤未归。极知身有几,不奈世相违。
  岁暮蒹葭响,天长鸿雁微。如君那可别,老泪欲霑衣。

  别岳州
  朝食三斗葱,暮饮三斗醋。宁受此酸辛,莫行岁晚路。
  丈夫少壮日,忍穷不自恕。乘除冀晚泰,乃复逢变故。
  经年岳阳楼,不见宫南树。辞巢已万里,两脚未遑住。
  水落君山高,洞庭秋已素。浮云易归岫,远客难回顾。
  飘然一瓶锡,未知所挂处。寂寞短行,萧条远游赋。
  学道始恨晚,为儒孰非腐。乾坤杳茫茫,三叹出门去。

  别诸周二首
  风送孤篷不可遮,山中城里总非家。临行有恨君知否,不见篱前稻著花。
  陇云知我欲船开,飞过江东还复回。不似周颙趋阙去,山灵应许却归来。

  病骨
  病骨瘦始轻,清虚日来人。今朝僧阁上,超遥久风立。
  茂林榴萼红,细雨离黄湿。物色乃可怜,所悲非故邑。
  泊宋田遇厉风作
  逐队避狂寇,湖中可盘嬉。
  泊舟宋田港,俯仰看云移。
  造物犹不借,颠风忽横吹。
  洞庭何其大,浪挟雷车驰。
  可怜岸上竹,翻倒不自持。
  老夫元耐事,淹速无无期。
  会有天风定,见汝亭亭时。
  五月念貂裘,竟生薄暮悲。
  萧萧不自畅,耿耿独题诗。

  不见梅花六言
  荆楚岁时经尽,今年不见梅花。
  想得苍烟玉立,都藏江上人家。

  采菖蒲
  闲行涧底采菖蒲,千岁龙蛇抱石癯。
  明朝却觅房州路,飞下山颠不要扶。

  长干行
  妾家长干里,春慵晏未起。花香袭梦回,略略事梳洗。妆台罢窥镜,盛色照江水。
  郎帆十幅轻,浑不闻橹声。曲岸转掀篷,一见兮目成。羞闻媒致辞,心许郎深情。
  一床两年少,相看悔不早。酒懽娱藏阄,园嬉索斗草。含笑盟春风,同心似偕老。
  郎行有程期,郎知妾未知。鷁首生羽翼,蛾眉无光辉。寄来纸上字,不尽心中事。
  问遍相逢人,不如自见真。心苦泪更苦,滴烂闺中土。寄语里中儿,莫作商人妇。

  长沙寺桂花重开
  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
  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陈叔易赋王秀才所藏梁织佛图诗邀同赋因次其韵
  维摩之室本自空,忽惊满月临丹宫。稽首世尊真实相,不比图画填青红。
  天女之孙擅天巧,经纬星宿超庸庸。沦精入此三昧手,一念直到只园中。
  意匠经营与佛会,七宝欲动声珑珑。眉间毫光放未尽,指下已带旃檀风。
  飞梭本是龙变化,挟大戚德行神通。恍若只洹遇佛影,岂彼台像能比崇。
  共惟此事不思议,细看众巧无遗踪。日浮鸡园赤烂烂,天入鹫岭青丛丛。
  那知金臂是正倒,但觉已挫千魔锋。龙天四众俨然侍,喜满尺宅俱成功。
  向来八风几卷地,众宝行树无摧桻。老萧区区佛所悯,岂与十二蛲蚘同。
  重云之殿珠作帐,一朝入海奔雷公。幸留此像不为少,福聚万纪兼千总。
  余休八叶终灰烬,坚固却赖三眠虫。似闻法猛藕丝像,当时已不随烟东。
  煌煌二宝照南北,客摄万鬼专其雄。龙华已耀东坡墨,惊梦不假撞洪钟。
  唯有兹图晦几岁,留待公句贻无穷。画沙累土皆见佛,而况笔墨如此工。
  亦念众生业障厚,要与机杼聊分攻。从今俱尽未来世,买丝不绣平原容。

  陈叔易学士母阮氏挽词二首
  典刑奕奕照来今,鹤发鱼轩汝女浔。避地梁鸿不偕老,弄乌莱子若为心。
  送葬忽见三千乘,奉祱那闻五百金。妇德母仪俱不愧,碑铭知已托张林。
  去年披雾识儒先,欲拜萱堂未敢前。卢壶要传纱缦业,玉裒忽废蓼莪篇。
  秀眉隔梦黄垆里,落日驱风丹旐边。佛子归真定何处,空令苦泪涨黄泉。

  晨起
  寂寂东轩晨起迟,蒙茏草木暗疏篱。风来众绿一时动,正是先生睡足时。

  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怀菩萨故事成古诗一首仰惟经世之外深入
  佛海而某欲托辞以寄款款适获此事发寤於心似非偶然者独荒陋不足以侈此殊庆耳
  岁星欲吐芒不开,昴星避次光低回。麒麟鸑鷟纷夹侍,善怀菩萨当重来。
  仙公风流今几岁,再托高门瑞当世。买香趁浴惊众聋,要识此僧今我是。
  金粟后身何足言,释迦亲送非虚传。稽首西来大菩萨,住世小劫须千年。
  宰官说法聊应会,余事文章亦三昧。世间底物堪寿公,本自金刚无可坏。

  城上晚思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如画图。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出山道中
  雨歇澹春晓,云气山腰流。高崖落绛叶,恍如人世秋。
  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溪急竹阴动,谷虚禽响幽。
  同行得快士,胜处频淹留。乘除了身世,未恨落房州。

  出山二首
  阴岩不知晴,路转见朝日。独行修竹尽,石崖千丈碧。
  山空樵斧响,隔岭有人家。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

  出山宿向翁家
  纸坊山绝顶,直下夕阳斜。却看来呼处,南北两岩花。
  田翁邀客宿,笑指林下家。问我出山意,无乃贵喧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31
『——宋代诗人陈与义』

怀国思乡忧故土 感时抚事胜古人

——宋代诗人陈与义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伤春》写的是“靖康之难”,金兵入侵,高宗南逃,个人流浪,权奸误国。“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写国中无人,朝臣白食俸禄。“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写皇帝逃跑,孤臣奋战。“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峰”。写向子湮(字延图)在长沙抵抗金兵。全诗对朝廷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特别是以皇帝和孤臣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较强的鞭鞑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出于对“庙堂”的谴责,对权臣误国的痛恨,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国家复兴的希望。

《居夷行》开篇写道:“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这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呐喊。其中又写道:“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是说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权奸谄媚,力求议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伤。本想等待时机收得中原,而掌权者热衷于偏安以苟活,我们等到老死恐怕也没有希望。“皇天岂无悔祸日,君子慎惜经论时”。愿朝廷改弦更张,下定决心,收复故土,使满腹经纶的志士派上用场,为国为民尽忠尽孝;不然苦读春秋的书生、知勇双全的将领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劝谏圣主拿出勇气,对光复抱有一线希望。

《次韵尹潜感怀》为建炎年间作品,当时他由礼部侍郎已经外放。金兵渡过淮河,逼近长江,临安也危在旦夕。而陈与义是一名放臣,无权参与朝政,只有表达心愿而已。全诗不长,兹录如下: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国难当头,天子蒙尘,山河破碎,家国不保,由谁来“静风尘”呢?徒有“金陵龙虎气”,谁也改变不了屈辱的现状。陈与义说是“迷路”,实际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会说出迷路的话,以敲击昏君、发蒙权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调兵遣将,组织人马,共图收复失地,以雪靖康之耻。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著,可是现在却是南方打扮。这些诗句钓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

陈与义还有不少寓忧国忧民于写景咏物之中的诗。这些诗往往语言隽永秀丽,形象鲜明,多为体物写志,爱国怀乡之作。如: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送人归京师》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春日二首》之一

这些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他确是鹤立一代的大手笔之一。陈与义原属于江西诗派成员,但他后来看出了江西诗派的柔弱、清高而游离世外。他学习杜甫,虽颇见成效,但由于没有像杜甫那样广泛深入而时间较久地接近人民群众,也没有杜甫那种质直朴拙而积极用世的思想品格和对现实社会较为清醒的敏锐视觉,所以陈与义为国分忧而呐喊的爱国诗篇以及对不平现实疾恶如仇的诗篇并不多,诗歌触角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及杜甫,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

-------------------------------------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在今河南省)人。徽宗赵佶时曾任太学博士等官。金兵陷汴京,陈与义避乱湖北、湖南,南逾五岭,经广东、福建,于高宗赵构绍兴元年(1131)到达当时朝廷所在地的绍兴府(在今浙江)。历官吏部侍郎、参知政事等。

陈与义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学杜甫,风格清婉。一些感时念乱之作,有悲壮苍凉之音。虽然受过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却不同于江西诗派。有《简斋诗集》。

宋黄升《花庵词选》说他的词“可摩坡仙之垒”,词中豪爽处近似苏轼。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又称赞他的词“清婉奇丽”。词中不写艳情,意境和诗一致。

有《无住词》,共十八首。

○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这首词作于建炎四年(1130)初,是作者在湖南衡山县留别友人之作。同时,还作有《别大光》诗,中有“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之句。词中“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两句,写出了诗友惜别的心情。“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把离恨写成似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而且写出了一叶扁舟飘泊江上的旅行气氛,成为传诵的名句。】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陈与义经过南渡的颠沛流离,终于到达高宗“行在”后的抚今思昔之作。上片追忆往昔“良朋雅会”的豪兴。“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过去曾受到一些人的称赏。下片表现了作者饱经丧乱以后的消极心情。】
第2个回答  2007-01-03
怀国思乡忧故土 感时抚事胜古人

——宋代诗人陈与义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伤春》写的是“靖康之难”,金兵入侵,高宗南逃,个人流浪,权奸误国。“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写国中无人,朝臣白食俸禄。“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写皇帝逃跑,孤臣奋战。“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峰”。写向子湮(字延图)在长沙抵抗金兵。全诗对朝廷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特别是以皇帝和孤臣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较强的鞭鞑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出于对“庙堂”的谴责,对权臣误国的痛恨,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国家复兴的希望。

《居夷行》开篇写道:“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这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呐喊。其中又写道:“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是说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权奸谄媚,力求议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伤。本想等待时机收得中原,而掌权者热衷于偏安以苟活,我们等到老死恐怕也没有希望。“皇天岂无悔祸日,君子慎惜经论时”。愿朝廷改弦更张,下定决心,收复故土,使满腹经纶的志士派上用场,为国为民尽忠尽孝;不然苦读春秋的书生、知勇双全的将领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劝谏圣主拿出勇气,对光复抱有一线希望。

《次韵尹潜感怀》为建炎年间作品,当时他由礼部侍郎已经外放。金兵渡过淮河,逼近长江,临安也危在旦夕。而陈与义是一名放臣,无权参与朝政,只有表达心愿而已。全诗不长,兹录如下: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国难当头,天子蒙尘,山河破碎,家国不保,由谁来“静风尘”呢?徒有“金陵龙虎气”,谁也改变不了屈辱的现状。陈与义说是“迷路”,实际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会说出迷路的话,以敲击昏君、发蒙权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调兵遣将,组织人马,共图收复失地,以雪靖康之耻。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著,可是现在却是南方打扮。这些诗句钓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

陈与义还有不少寓忧国忧民于写景咏物之中的诗。这些诗往往语言隽永秀丽,形象鲜明,多为体物写志,爱国怀乡之作。如: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送人归京师》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春日二首》之一

这些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他确是鹤立一代的大手笔之一。陈与义原属于江西诗派成员,但他后来看出了江西诗派的柔弱、清高而游离世外。他学习杜甫,虽颇见成效,但由于没有像杜甫那样广泛深入而时间较久地接近人民群众,也没有杜甫那种质直朴拙而积极用世的思想品格和对现实社会较为清醒的敏锐视觉,所以陈与义为国分忧而呐喊的爱国诗篇以及对不平现实疾恶如仇的诗篇并不多,诗歌触角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及杜甫,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
第3个回答  2006-12-31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 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 授开德府教授. 宣和四年(1122)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 谪监陈留酒税. 南渡后, 避乱襄汉湖湘. 高宗建炎四年(1130), 召为兵部员外郎. 绍兴元年(1131)迁中书舍人, 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 改礼部. 四年, 出知湖州. 五年, 召为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 以病告, 提举江州太平观. 复为中书舍人. 六年, 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 为参知政事. 八年, 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 因病, 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卒, 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 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 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为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 《四部丛刊》据以影印, 旧说宋刻, 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为底本. 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 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 编为三十一卷. 新辑集外诗, 附於卷末.
第4个回答  2007-01-02
陈与义词集

陈与义(1090--1139),别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法驾导引

世传顷年都下市肆中,有道人携乌衣椎髻女子,买斗酒独饮。女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或记之以问一道士,道士惊日:此赤城韩夫人所制水府蔡真君法驾导引也,乌衣女子疑龙云。得其三而亡其六 ,拟作三阕。 朝元路.朝元跌.同驾玉华君。于乘载花红一色,人间遥指是祥云。回望海光新。

法驾导引

东风起,东风起,海上百花摇。十八尺鬟云半动,飞花和雨著轻绍。归路碧迢迢。

法驾导引

帘漠漠,帘漠漠,天淡一帘秋。自洗玉舟斟白醴,月华微映是空舟。歌罢海西流。

忆秦娥
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游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点绛唇
紫阳寒食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人。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淮和。风动梨花朵。

渔家傲
福建道中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较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着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虞美人
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入空巷。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技。

虞美人
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张帆欲去们握音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尊前军。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
邢于友会上

超然堂上闲宾主。不受人间暑。冰盘围坐此件优。却有一瓶和露、玉芙蕖。
亭亭风骨凉生瞩。消尽尊中酒。酒阐明月转城西。照见纱巾藜杖、带香归。

虞美人

余甲寅岁,自介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记秋后_三口行,丹之前后,如银践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己之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挚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浣溪沙

离杭日,梁仲谋惠酒,极清而美。七月十二日晚卧小阁,已而月上,独酌数杯
送了栖鸦复暮钟。栏干生影曲屏东。卧着孤鹤驾天风。
起舞一等明月下.秋空如水酒如空。滴仙已去与准同。

玉楼春
青墩僧舍作

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女郎分半境。残年祭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
呼地迎水添茶鼎。甘 吴山山下片、一皈清镇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水。

清平乐
木犀

黄衫相倚。翠像层层底。八月江南风日美。异彩山腰水尾。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干年。无住庵中新事,一被唤起幽禅。

定风波
重阳

九月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筋。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千三抗独凄凉。

菩萨蛮
荷花

南轩面对芙蓉浦。直风直月还直雨。红少绿多时。帝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几。尽目繁香里。睡起一篇新。与花为主人。

南柯子
塔院僧阁

矫矫千年鹤,茫茫万里风。阑千三面看秋空。背插浮屠千尺、冷烟中。
林坞村村暗,溪流处处通。此间何似玉霄峰。遥望蓬莱依约、晚云东。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着牛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勇在堪惊。闲登小阎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