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出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此段以种树培根为喻,告知人们要培育好一颗大树,先从树根开始。要培养好一个人,先从品德心性开始。树若要根深叶茂,必先删繁去杈。人若要实现志向,必先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 

扩展资料: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说得已经很形象了,心是我们的根本,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心若坏了,我们的良知也就不会好了。

一句话,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心”、发现本心。一个人一旦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会坏事;若一个人的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5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意思是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说明道德修养要从心底开始。意谓道德修养只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才有效果。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出自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

扩展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06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此话出自: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其含义: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即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11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此话出自: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其含义: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即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第4个回答  2014-02-19
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用种树来比喻人修德必先修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