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铜就有95万亿亿个铜原子,这么小的微粒是怎么被观察到的?

如题所述

目前人类用于观察原子的设备主要有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把观察目标放大到两百万倍以上,分辨率更是达到了零点二纳米的水平,能够有效的观察到铜原子,除了电子显微镜,另外一个观察设备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简称STM,这种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单个的铜原子,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该设备在工作的时候将一根探针近距离靠近铜原子,这时候会产生一个【量子隧穿效应】,从而产生微小的电流,在这种情况下探针在扫描铜原子不同部位时,流过探针的微弱电流就会出现波动变化,将这种波动变化的电流图像化处理之后,就获得了铜原子的清晰图像。



   铜的化学元素符号是CU,它本身是一种金属元素,但是也是不稳定的一种金属,在自然界中常以化合物状态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铜,通常是青铜和黄铜等铜合金,恩斯特·鲁斯卡在一九三三年发明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EM,这台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向观察目标发射高能电子束,然后发射的这个电子束和观察目标发生作用,然后将反射回来的电子束进行图像处理,就能看见被观察的目标了,这个原理其实和雷达有些相似。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的构造主要有电子和原子核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电子又分为正电子和负电子,最常见的现象,摩擦产生的静电,就是由于摩擦导致物体中的电子被释放了出来的缘故,而铜原子的电子层排列为【K-L-M-N】共有四层,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8个电子,第四层1个电子,简写为【2-8-18-1】,铜原子的半径186pm。

  有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pm是个什么单位,其实这是个长度单位,称呼为【皮米】,也有称呼为【微微米】,1皮米相当于1米的一万亿分之一(10的负12次方米),英文名【picometer】。



观察设备简介

一、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由1933年,柏林工业大学压力实验室,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发明制造,工作原理是向观察目标发射高能电子束,然后收集反射回来的电子束信号,从而获得观察物图像,它能够放大目标200万倍以上,分辨率为0.2纳米,使用电子显微镜能有效观察到铜原子的形态,也是目前主要的一种观察设备。


二、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由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在1981年发明制造,工作原理是通过扫描探针向观察目标发送电信号,然后通过电信号反射回来的波动信号,进行图像处理,从而达到观察目标的目的。


1克铜就有95万亿亿个铜原子,这么小的微粒是通过使用观察设备【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观察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30
通常来讲,我们只需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将某个微小的物体放大到足够的倍数,就可以直接看到该物体了,但对于原子这种尺寸的微粒来讲,这是行不通的。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可见光进行观察的,而可见光的波长大约介于390至780纳米之间(注:1纳米=10^-9米),相对而言,原子的直径数量级则为10^-10米,由于可见光的波长远远大于原子的直径,因此当可见光遇到原子时,就会发生明显的衍射,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片模糊,根本无法清晰成像。

实际上,即使是紫外线和X射线,也无法满足观察原子的精度,而波长更短的伽马射线,则会因为能量太高而极易破坏原子,并且还极易发生散射,导致无法聚焦,所以也不适合用来观察原子,那怎么办呢?科学家选择了电子。

文章图片3
由于电子同时具备了“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波粒二象性),其波长很短(数量级可达10^-12米),因此电子就成了观察原子的良好选择。

早在1933年,柏林工业大学压力实验室的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就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EM),简单来讲,这种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向观察目标发射高能电子束,然后观测电子束与观察目标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效应,并将其转化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像。
第2个回答  2022-03-30
科学家选择了电子显微镜。
由于电子同时具备了“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波粒二象性),其波长很短(数量级可达10^-12米),因此电子就成了观察原子的良好选择。早在1933年,柏林工业大学压力实验室的恩斯特·鲁斯卡就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简单来讲,这种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向观察目标发射高能电子束,然后观测电子束与观察目标发生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效应,并将其转化为人眼能够识别的图像。
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将观察目标放大200万倍以上,其分辨率也能够达到0.2纳米,以这样的水平,观察成片的原子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科学家还想更进一步,去仔细观察单个的原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由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格尔德·宾宁和海因里希·罗雷尔于1981年研制成功(顺便讲一下,在1986年的时候,他们与前文提到的恩斯特·鲁斯卡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种显微镜会用到一根非常细的探针(针头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大,可通过“电化学腐蚀法”或“机械成型法”来制备),在进行观测工作时,探针和观察目标之间会加上合适的电压,当探针距离目标足够近时,就会因为“量子隧穿效应”而产生隧道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当探针扫描单个原子的不同部位时,流过探针的隧道电流就会出现细微的涨落,将这种涨落进行图像化处理之后,就获得了原子的形状。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分辨率可达0.01纳米,观察像铜原子这么小的微粒可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它却有一个缺
第3个回答  2022-03-22
因为现在人类比较注重微观物理学的研究,所以说可以借助高倍的显微镜来对这个原子进行观察。在进行测算等等是能够得到的。
第4个回答  2022-03-30
铜的化学元素符号是CU,它本身是一种金属元素,但是也是不稳定的一种金属,在自然界中常以化合物状态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铜,通常是青铜和黄铜等铜合金,恩斯特·鲁斯卡在一九三三年发明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EM,这台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向观察目标发射高能电子束,然后发射的这个电子束和观察目标发生作用,然后将反射回来的电子束进行图像处理,就能看见被观察的目标了,这个原理其实和雷达有些相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