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瞧人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关于“不能小瞧人”的名人名言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我们应该注重内心,而不应该只看外貌。——伊索

3、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莎士比亚

4、外表名言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马雅可夫斯基

5、外表的纯洁优雅应当是内心纯洁和美丽的反映。——别林斯基

6、假如没有内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备的。——雨果

7、一个人的成就,是决不能以他外表的一切来衡量的。——古龙

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0、外貌的美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林肯

2. 关于陆九渊这个人的文言文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日:“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翻译:

陆九渊,表字子静,长到三四岁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为什么无边无际,父亲笑着不回答他,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到了他十三四岁时,行为举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们见到他都敬重他,他对别人说:“听人诵读伊川的语录,自我感觉伊川之学不合口味”他又说:“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为什么与孔子、孟子的言论不相类似,最近我发现他学说里有很多有不对的地方。”初读《论语·》,就怀疑他们的言论有些矛盾;一天他读到古书

有对“宇宙”二字解释,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3. 教人为人处事的文言文有哪些

教人为人处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摘自《百度》

4. 《穿井得人》的文言文的翻译

前言 《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对今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也很有帮助,其中涉及到多个重要方面,要求读者们必须认真阅读,积极理解,透彻的了解文中意思。

来自

穿井得人 选自《吕氏春秋集释》秦相国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一个人到外面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于是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人。”有听说并传开这件事的人说:“丁家的人打了一口井,发现了一个人。”宋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宋国国君派遣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回答说:“是打井后得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在井中发现一个人。”

注释

1: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凿通。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