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乡事-散文

如题所述

七月半乡事-散文
衡阳地区独有的乡俗“接老客”,从农历七月初七日至十五日,每家轮流祭拜一天,迎接已故先祖回家过年。
“接老客”是一项庄重的仪式,有许多规矩。祭拜当天,家人需保持安静,不许大声喧哗,以展现孝心。
小时候,我不懂这规矩,问母亲:“姆妈,这客从哪里来,我能去接吗?”母亲笑着解释:“蠢崽,不是这个意思,接老客是迎接已故的公祖回家过年。”我怀疑死去的人能否回来,躲起来窥视,却不见老客进屋,只迎来活客。
七月半时,湘南地区苹果、梨、枣子上市,这些新鲜水果成为上等的供品。即使是最穷的人家,也会凑钱买一些,以示孝道。供品还包括香、纸钱和冥衣,这些通常由母亲负责,我们只管写冥衣包、烧纸、放鞭炮。
按照传统规矩,“接老客”在先天晚上开始。清理房屋,摆设供桌,点亮蜡烛,摆放供果和供茶。茶要沏三杯,留出下方摆放蜡烛和香炉。烧冥钱时,先在门口烧一叠,给门神“放脚钱”,然后迎接老客进屋。这只是小祭,第二天才是正祭,供茶、供酒、供三牲。供品不得乱动,酒要添三回,饭也要添三回。最后家人宣读衣礼钱币包,告诉公祖各自的礼物,以免混淆。
衣礼钱币包的写法很讲究,公祖牌位居中,右边写衣礼冥钱数,左边写烧衣人家的姓氏及子孙等名。背面订封,写上“中原谨封”四字,读法也按写的步骤。我们兄弟几个都读过多次,父亲坐在一旁聆听。初读时,觉得拘谨,不敢大声,父亲鼓励我们放大声音。读到“中原谨封”四字时,我们会忍不住发笑。每个包都像表演一样,越想笑越笑。此时,父亲会在背后悄悄给我们一下,说:“不规矩些啰!”
我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举行“接老客”仪式,父亲在外工作,每年都赶回来办理祭事,带回苹果、梨、红枣等供品。那时我年纪最小,嘴馋,早早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接老客后,我可以吃到供果。老人们说,吃了供果会胆子大,身体强壮,永不生病。我信以为真,总要多吃几颗。
今年又逢祭日,我及早从工厂回家,参与祭事。自父亲去世后,我顶替他的工作,已过去两年。那天回家,母亲已准备好供品,期盼我回来。中午时分,大哥杀鸡,我炒菜,母亲摆供品,二哥点烛香、烧纸钱,并宣读衣礼钱币包。父亲的遗像挂在神位旁边,看起来整洁而斑白。他似乎在笑,笑里充满慈祥和自豪。但我想他老人家可能是在哭。他怎能不哭呢?
父亲去世早,突然离世。那时他才四十八岁!以前是父亲迎接爷爷,现在轮到我们迎接父亲了。读着烧衣薄上凄凉的牌位,我们的心就酸酸的,忍不住要掉泪。为了不让母亲太伤心,我们强忍着不哭出声,用一种心碎的声音,一遍遍地念着父亲的牌位。小时候觉得这是件好玩的事,如今才明白,这种祭事是何等沉重而庄严。逝去的永远离去,活着的,除了伤心,只有哀思,无尽的哀思。望着摇曳的烛光,缭绕的香火,父亲那凝固的笑脸,我的心沉重无比。望着,泪水就不禁流了出来。我哭了,姐姐哭了,大哥二哥也哭了。母亲默默地坐在一旁,泪流满面。她声音颤抖,不断让我们添酒,也不知添了多少回。父亲生前最爱喝酒,度过了苦短的一生,却再也无法看到他微笑着坐在桌边。可是现在,他真的能喝到这清香的米烧酒吗?还能一边给我们讲着往事,一边惬意地喝着母亲为他蒸制的米酒吗?记得我七八岁时,父亲就教我喝酒,他笑着说:“现在让你喝酒,等我老了,希望你能蒸酒给我喝!”是的,父亲,我要蒸酒给您喝,蒸很多很多酒给您喝。但是您要回来呀!今天是您和公祖们一起回家过节的日子,我们为您准备了好多酒,您就慢慢喝吧!您能闻见这酒香吗?父亲啊!您知道吗?今天我是多么想陪您多喝几杯呀!可您怎么就忍心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一个人去寻找公祖们去了呢?您那里也有酒喝吗?如果没有,您就回来托个梦给我们,我们会给您送酒来的。您就尽情喝吧,您一个人,别太苦了自己,您这一辈子已经够苦的了。
父亲走了,永远地走了,以后每年只能在这一天回家看看。“七月半”,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这是一段世代相传的辛酸日子。不知哪位公祖开创了这个祭日,一代一代传下来,如此虔诚,如此神圣,如此酸楚,牵动人心。“七月半”这引人伤感的日子,这引人哀思的岁月,像一曲无词的歌,在我们沉重的乡事里默默流传着,没有故事,只有一种无尽的思念,一种沉重的记忆。
酒已添满,饭已换三回。今年这祭日过得缓慢而沉重,以至于我们都忘了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眼泪还未干涸,她不时抬眼望着墙上的父亲,仿佛在说:“请您回来吧!这苹果熟了,枣子熟了,我昨天买的,您就多吃几颗吧!您来看看您的儿子们,他们都已长大成人,老二还上了大学,您的小孙女已知道叫爷爷了,您就多保佑保佑他们吧!”
母亲脸上挂着一行长长的泪水,晶莹剔透,我不忍再看。但愿父亲此时真的能够回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