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如题所述

主讲:黄林英
什么是习惯?心理学明确指出: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习惯有好有坏,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就得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们可以借鉴: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认真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的重要前提,为此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非常重要。我认为认真听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看、听、想、说、做。看,就是看老师和同学的演示、板书及动作,做到看时不动口。听,就是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别的孩子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孩子一定要认真听,看看你的想法和他一样吗?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意见?”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表扬那些听得认真的孩子,(如:表扬XXX)以此激励其他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想,就是想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每当我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前,我都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先想一想。说,就是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每当孩子发表意见时,我常常要求孩子们把话说完整,并鼓励孩子们在交流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做,就是操作学具、做好练习。我要求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要亲自参与,在只有教具的情况下,我还是常邀请孩子们上台来演示,进行具体操作,使其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现在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在反映,学生做一些解决问题的题特别困难,原因是学生常常是“题没读完就开始解答,或是添字、漏字乱解题意”,总而言之一句话: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差。而解决问题又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从低段开始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在我讲授解决问题时,我改变了大多数教师喜欢亲自读题目的习惯,让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弄清数量关系后,再请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2、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我在让孩子们读题时,常常要求孩子们圈出题中的关键词,使其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针对以上情况,我还自编了解题四步骤:(1)找出数学问题。(2)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和方法。(3)列式计算。(4)写单位和答。)3、对于表格、图画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将其叙述出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现一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题,这样的题目可能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同样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数学阅读基础之上。我就形如语文教学那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如:20X3是表示3个20相加的和是多少等)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作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的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逐步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1、提出思考问题,给孩子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可以很快地举手作答,但其他智力水平中下的孩子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为了不让大多数孩子成为陪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不爱思考的学生进行思考,明确提出“想比不想好,想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想了,才有可能想对”等,鼓励孩子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2、鼓励孩子们勇于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孩子要大加表扬。孩子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低年级学生不会提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看情景图,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主动设疑,由学生来解答。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了。对于胆小、自卑不敢发问的学生,我常常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进行提问,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学生思考,才能产生新的见解,才会有交流的愿望,才会出现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四、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与技能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但作业仅仅完成了还不行,还得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一开始写作业,我就教育学生书写一定要漂亮,并给他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字写得漂亮,老师一看你的字就会觉得你是一个爱整洁、听话的乖孩子,每个老师都会喜欢你;反过来,字写得歪歪扭扭的,你给老师们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就不好了。所以你们想当乖孩子的话,就把你们的字写工整。在纠正孩子们书写习惯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孩子们改错的习惯。但凡做错题的孩子,我都要求他们进行改错,并对他们进行辅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理解。在家里完成作业中,您也可以像我这样要求孩子,我们双管齐下,就一定会有效果的。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孩子自身的素质,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孩子好的学习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5
一、培养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所以,我们建议学生使用笔袋,如果没有笔袋,在上课前应该准备好铅笔、直尺、橡皮擦等上课必须的学习用品固定位置有序放置,这样可以避免上课因拿铅笔或其他学习用品弄出的声音而影响听课或耽误时间。
针对这一习惯的培养,我们主要采用奖励“小苹果”的形式进行操作:第一个月,每天准备好,每天奖励;第二个月开始,每周准备好,每周奖励。另外,还举行每月一次的“好习惯奖”评选活动,进行本子奖励,尽管奖品很普通,可是学生看到本子上的那个“奖”字,心里还是很喜欢的,并积极地参与到此活动中来。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不仅仅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小朋友们的发言,并能边听边思考,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很善于表现自己,对别人的发言不理不睬,只管讲自己的意见。因此,教师一定要适时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其“倾听”的能力。①在听老师讲课时要边想边记忆,还要抓住要点。②当老师提出问题时,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不要急于回答,等思考成熟了再作回答。③在别的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做到:不插嘴,不跟其他小朋友交流、讨论;仔细倾听,并想想他说得有没有道理;等小朋友回答完毕,自己再举手要求补充回答。
针对这一习惯的培养,我们主要是采用激励性语言的表扬方式和每月一次的“倾听大王“评选活动(每次评出的“倾听大王”在班级“每周一星”栏目中进行表彰。特别是在目前普遍大班额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纪律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课堂上就要结合儿童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小组之间、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表现好;利用答问的时机奖励的表现好的孩子;适时利用小奖品加以激励等等这些措施,尽量让活跃无序的课堂变得活而不乱,动中有序。当然老师不能吝啬表扬,但表扬要有理,褒奖要有度。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也不少了客观批评,但不能随便批评,要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在这种纪律约束过程中,还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环境,让每个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参与倾听和评价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解题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读题 读题是拿来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首先认真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而且可以用记号(划_、圈○)或文字把需注意的要点标记下来,以便于后面的分析。比如,题目是“请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那就指导学生在“算式”和“从小到大”下面画上一条横线来提醒自己:①把算式排列;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审题 审题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之后,应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
(三)探索解题方法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借助于各种策略,构建从已知条件到达未知的逻辑链条的过程。可以说,回忆和联想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思考方法。特别是当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不要立刻盲目尝试,而是要想一想:它是不是和以前做过的某个问题相类似?如果是,那个问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不妨用那个方法试一试;如果不是,那么就要另想办法了——从简单问题或特殊问题寻找突破口。
例如:按规律填数,出示:① 1 3 5 7 ( ) 11
② 1 1 2 3 5 ( ) 13 21 对于第①题,学生很快就会根据学习经验找到规律是“前面的数+2=后面的数”或“2个2个多起来”;可是,针对第②题,学生就不能很快找到规律了。这时,教师就进行引导:除了“前面的数加几等于后面的数“这个规律学过,我们还学到过哪些其它的规律呢?同桌一起回忆一下。后来,在同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前面两个数相加等于后面的数”或“依次加0、加1、加2……”
(四)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不同形式的问题与解题方式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因此,需要向学生说明,并认真按要求书写解题过程。
(五)检验 检验的目的是保证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它既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也是一种对解题负责的态度。虽然题目本身不要求你检验,但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其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进行考虑,我们推荐给低年级学生检验的方法主要是把答案盖住,再重新读题去思考解题的方法,看看两次练习的结果是否相同。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
针对这一习惯的培养,我们通过出示主题图、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收集其中的数学学信息,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思考,相互交流,评议总结,得出结论,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学习,学生都经历了一种“发现—质疑—探新—求证”的思考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画出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要想帮助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以上几种学习习惯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的习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其习惯的惯性将会跟随学生走向社会,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从而完成教学的最根本宗旨,即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